Quantcast
Channel: 新浪博客
Viewing all 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资料收藏:外媒编写的20世纪100位最伟大演奏家

$
0
0

              

                 BBC杂志编写的20世纪100位最伟大演奏家

100.Sabine Meyer 莎宾·梅耶尔(1959-),德国女单簧管演奏家

99.Louis Armstrong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1901-1971),美国小号演奏家

98.Byrin Janis 拜伦·贾尼斯(1928-),美国钢琴家

97.Pinchas Zukerman 平夏斯·祖克曼(1948-),美籍以色列小提琴、中提琴家

96.Charlie Parker 查理·帕克(1920-1955),美国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

95.Ton Koopman 汤·库普曼,荷兰管风琴、大键琴演奏家

94.Earl Wild 厄尔·怀德(1915-),美国钢琴家

93.John Williams 约翰·威廉姆斯(1941-),澳大利亚吉他演奏家

92.Miles Davis 迈尔斯·戴维斯(1926.05.26-1991.09.28),美国小号演奏家

91.Kyung-Wha Chung 郑京和(1948-),韩国小提琴家

90.Ravi Shankar 拉维·香卡(1920-2000),印度西塔琴演奏家

89.Marc-André Hamelin 马克-安德鲁·哈默林(1961-),法裔加拿大钢琴家

88.Michael Rabin 迈克尔·拉宾(1936-1972),美国小提琴家

87.Zoltan Kocsis 佐尔坦·柯西斯(1952-),匈牙利钢琴家

86.Frans Bruggen 弗朗斯·布吕根(1934-),荷兰长笛演奏家

85.Maria Joao Pires 玛利亚·裘奥·皮尔斯(1944-),葡萄牙女钢琴家

84.Lionel Tertis 莱昂内尔·特蒂斯(1876-1975),英国中提琴家

83.Gillian Weir 忌廉·威尔(1941-),英国女管风琴家

82.Benjamin Britten 本杰明·布里顿(1913-1976),英国作曲家,钢琴家

81.Mitsuko Uchida 内田光子(1948-),日本女钢琴家

80.Rosalyn Tureck 罗莎琳·图利克(1914-2003),美国女钢琴家

79.Bronislaw Huberman 布罗尼斯拉夫·胡贝尔曼(1882-1947),波兰小提琴家

78.Jorge Bolet 乔治·博列特(1914-1990),美藉古巴钢琴家

77.Steven Isserlis 史迪汶·伊瑟利斯(195,英国大提琴家

76.Clara Haskil 克拉拉·哈丝姬儿(1895-1960),罗马尼亚女钢琴家

75.Robert Marcel Casadesus 罗伯特·马塞尔·卡萨德絮(1899-1972),法国钢琴家

74.Gidon Kremer 吉东·克雷默(1947-),前苏联小提琴家

73.Helmut Walcha 赫尔姆特·瓦尔哈(1907-1991),德国管风琴家

72.Ginette Neveu 吉内特·内芙(1919-1949),法国女小提琴家

71.Myra Hess 蜜拉·海丝(1890-1965),英国女钢琴家

70.Walter Gieseking 瓦尔特·吉塞金(1895-1956),法国钢琴家

69.Simon Preston 西蒙·普雷斯顿(1938-),英国管风琴演奏家

68.Haken Hardenberger 哈肯·哈登伯格(1961-),瑞典小号演奏家

67.Yuri Bashmet 尤里·巴什梅特(1953-),俄罗斯中提琴家

66.Maxim Vengerov 马克西姆·文格罗夫(1974-),俄罗斯小提琴家

65.John Ogdon 约翰·奥格登(1937-1989),英国钢琴家

64.Adolf Busch 阿道夫·布什(1891-1952),德国小提琴家

63.Evgeny Kissin 叶甫根尼·基辛(1971-),俄罗斯钢琴家

62.Vladimir Ashkenazy 弗拉基米尔·阿什凯纳齐(1937-),英籍俄裔钢琴家

61.Henryk Szeryng 亨里克·谢霖(1918-1988),墨西哥籍波兰小提琴家

60.William Primrose 威廉·普利姆罗斯(1903-1982),苏格兰中提琴家

59.Stephen Bishop-Kovacevich 斯蒂芬·毕晓普-科瓦切维奇(1940-),美籍南斯拉夫钢琴家

58.Gustav Leonhardt 古斯塔夫·莱昂哈特(1928-),荷兰管风琴家

57.Julius Katchen 卡钦(1926-1969),美国钢琴家

56.Krystian Zimerman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1956-),波兰钢琴家

55.Leon Goossens 列翁·古森斯,双簧管演奏家

54.Josef Hofmann 约瑟夫·霍夫曼(1876-1957),美籍波兰钢琴家

53.Jean-Pierre Rampal 让-皮埃尔·朗帕尔(1922-2000),法国长笛演奏家

52.Jos Starker 亚诺什·施塔克(1924-),美籍匈牙利大提琴家

51.Heinz Holliger 海因兹·霍利格尔(1939-),瑞士双簧管演奏家

50.Wanda Landowska 旺达·兰多芙斯卡(1879-1959),波兰女大键琴演奏家

49.Radu Lupu 拉杜·鲁普(1945-),罗马尼亚钢琴家

48.Gregor Piatigorsky 格里格·皮亚蒂戈尔斯基(1903-1976),美籍俄裔大提琴家

47.Maurice André 莫里斯·安德烈(1933-),圆号(法国号)演奏家

46.Annie Fischer 安妮·费雪,匈牙利女钢琴家

45.Benny Goodman 本尼·古德曼(1909-1986),美国单簧管演奏家

44.Nigel Kennedy 奈古尔·肯尼迪(1956-),英国小提琴家

43.András Schiff 安德拉什·席夫(1953-),匈牙利钢琴家

42.Jack Brymer 杰克·布里默,英国单簧管演奏家

41.Julian Bream 朱利安·布里姆(1933-),英国吉它演奏家

40.Marie-Claire Alain 玛丽-克莱尔·阿兰(1926-),法国女管风琴家

39.Anne-Sophie Mutter 安妮-索菲·穆特(1963-),德国女小提琴家

38.Emanuel Feuermann 富尔曼(1902-1942),美籍奥地利大提琴家

37.Solomon 所罗门(1902-1988),英国钢琴家

36.Paul Tortelier 保罗·托特利尔(1914-),法国大提琴家

35.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米开朗杰利(1920-1995),意大利钢琴家

34.Andres Segovia 安德列斯·塞戈维亚(1893-1987),西班牙吉他演奏家

33.Nathan Milstein 内森·米尔斯坦(19O4-1992),美籍俄裔小提琴

32.Rudolf Serkin 鲁道夫·谢尔金(1903-1991),美籍奥地利钢琴家

31.Emil Gilels 埃米尔·吉列尔斯(1916-1985),前苏联钢琴家

30.Wilhelm Kempff 威尔海姆·肯普夫(1895-1991),德国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

29.Pierre Fournier 皮埃尔·富尼耶(1906-1986),法国大提琴家

28.Murray Perahia 默里·佩拉希亚(1947-),美国钢琴家

27.Itzhak Perlman 伊沙克·帕尔曼(1945-),以色列小提琴家

26.Maurizio Pollini 莫里基欧·波利尼(1942-),意大利钢琴家

25.James Galway 詹姆斯·高威(1939-),北爱尔兰长笛家

24.Arthur Grumiaux 阿图尔·格吕米奥(1921-1986),比利时小提琴家

23.Edwin Fischer 艾德温·费雪(1886-1960),瑞士钢琴家

22.David Munrow 大卫·蒙罗(1942.8.12-1976.5.15),巴松管演奏家、古乐指挥家

21.Isaac Stern 艾萨克·斯特恩(1920-2001),美籍俄裔小提琴

20.Alfred Cortot 阿尔弗雷德·科尔托(1877-1962),法国钢琴家

19.Clifford Curzon 克利福德·柯曾(1907-1982),英国钢琴家

18.Alfred Brendel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1931-),奥地利钢琴家

17.Dennis Brain 丹尼斯·布莱恩(1921-1957),英国圆号(法国号)演奏家

16.Jacqueline du Pré 杰奎琳·杜普蕾(1945-1987),英国女大提琴家

15.Claudio Arrau 克劳迪奥·阿劳(1903-1991),智利钢琴家

14.Dinu Lipatti 迪努·利帕蒂(1917-1950),罗马尼亚钢琴家

13.Martha Argerich 玛尔塔·阿格里齐(1941-),阿根廷女钢琴家

12.Artur Rubinstein 阿图尔·鲁宾斯坦(1887-1982),美籍波兰钢琴家

11.Artur Schnabel 阿图尔·施纳贝尔(1882-1951),美籍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

10.Fritz Kreisler 弗里茨·克莱斯勒(1875-1962),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

9. Glenn Gould 格伦·古尔德(1932-1982),加拿大钢琴家

8. Sergei Rachmaninoff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

7. Jascha Heifetz 雅舍·海菲兹(1901-1987),美籍俄裔小提琴

6. Yehudi Menuhin 耶胡迪·梅纽因(1916-1999),美国小提琴家

5. Mstislav Rostropovich 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1927-),美籍俄裔大提琴家

4. Pablo Casals 鲍勃·卡萨尔斯(1876-1973),西班牙大提琴家

3. Vladimir Horowitz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1903-1989),美藉乌克兰钢琴家

2. David Oistrakh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1908-1974),苏联小提琴家

1. Sviatoslav Richter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希特(1915-1997),苏联钢琴家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音乐札记(7)--当代世界十大指挥家。

$
0
0

                                      当代世界十大指挥家

 

    1.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2.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

  3.列奥波尔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y)

  4.威尔海尔姆·富尔特温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

  5.尤金·奥曼蒂(Eugene Ormandy)

  6.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7.雷昂纳德·伯恩斯坦(Leonarel Bernstein)

  8.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

  9.小泽征尔(Seiji Qzawa)

  10.祖宾·梅塔(Zubin Mehta)

 

    指挥是“乐队的灵魂”,作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家,必须具有高度的音乐艺术素养,并且善于从作曲家的总谱中取出其“灵魂”,并将其注入到听众的“血液”中。

 

    乐队没有指挥行吗? 历史上有过尝试,如:1920年,莫斯科创办过一个名叫“帕辛凡斯”的无指挥乐队;1928年,美国人创办过一个“纽约无指挥乐队”,但它们都以失败告终。

 

 

现实主义指挥学派的奠基人——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的指挥艺术在世界乐坛上影响极大,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为止,一直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他于1867年3月25日出生在意大利的帕尔马。早年主修大提琴,以擅长记忆乐谱而著名:有“过目不忘”的美称。1885年毕业于帕尔玛音乐学院,在米兰一家歌剧院的乐队担任大提琴手。第二年,1886年,他随同该歌剧院在巴西的首都里约热内卢演出,由于乐队指挥在排练歌剧《阿伊达》时,与乐队员发生冲突,突然辞职。眼看公演就要告吹,年仅十九岁的大提琴手托斯卡尼尼毅然登上指挥台,不看总谱,全凭记忆成功地指挥演出了全部歌剧《阿伊达》。这不仅使观众,就连乐队员也都惊喜若狂。从此,他迈出了指挥生涯的第一步。

 

    1898年,他被聘为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当时的米兰观众对歌唱家比对指挥家更感兴趣。在一次他指挥普契尼的歌剧《绣花女》的首次公演时,观众狂热地要求女主角重演临死前的一段唱,托斯卡尼尼认为此处不宜重演,断然拒绝,因此触怒了观众。后来在1903年一次演出时,有些人借机对指挥喝倒彩、谩骂,托斯卡尼尼一甩手离场而去。几天之后,离开了意大利去了南美洲。

 

    二十年代初,斯卡拉歌剧院以优厚待遇并答应他的一切要求,重聘他担任指挥。在他担任指挥的八年问,演出了许多著名歌剧和歌剧新作。

 

    1928年,他侨居美国,被聘为纽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直到1936年。1937年起,他任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的指挥。在此期间,他积极争取指挥演出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战争结束后,他于1946年重返祖国。在米兰,为了协助恢复遭受战火毁坏的斯卡拉歌剧院,他竭尽全力指挥一系列演出。1948年,意大利授予他“元老院议员”的称号。 

 

    1954年4月4日,托斯卡尼尼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告别演出。在他将近七十年的指挥生涯中,演出曲目极为广泛。他指挥演出过一百多部歌剧和数量多到无法统计的管弦乐曲。

 

    托斯卡尼尼是从瓦格纳指挥学派——浪漫学派——向强调客观性的现实主义指挥学派转变的最后一个指挥家,因此人们称他为现实主义指挥学派的奠基人。他竭力主张:一个指挥家唯一的遵循是总谱,应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谱,最大限度地表现原谱。他指挥的特点是以感情浩瀚壮阔及风格多样而著称。善于把原作者的意图丝丝入扣地传达给听众。他的座右铭是:“我不要听那些音符,问题在于意义,在于音乐的灵魂。”

 

    1957年1月16日,托斯卡尼尼因患脑溢血逝世于纽约近郊,终年八十九岁。   

 

 

被誉为“莫扎特专家”的指挥大师——瓦尔特(Bruno Walter)

 

    勃鲁诺·瓦尔特是与托斯卡尼尼齐名的现代世界第一流的美籍德国指挥家。他于1876年9月15日生在柏林的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里,童年时代就弹得一手好钢琴。九岁时在音乐学院学习获得奖学金。后因看了当时的大指挥家彪洛的指挥后,对指挥艺术发生兴趣,决心要当个指挥家。

 

    1901年至1912年期间,瓦尔特应马勒的聘请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指挥。1913年至1933年期间,他先后担任过慕尼黑宫廷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歌剧院的指挥和菜比锡格万豪斯管弦乐团的常任指挥。纳粹统治德国后,他离开德国去奥地利。不久,德奥合并,奥地利也处于纳粹控制下,因此他放弃自己的全部财产,离开了奥地利。由于犹太人在欧洲各地受纳粹的迫害,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当年,瓦尔特去美国,加入了美国国籍,定居加利福尼亚。从1947年起,他担任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顾问,两年后任首席指挥。

 

    瓦尔特不仅继承了德国的指挥传统,而且发展了这个传统。被誉为“莫扎特专家”。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对马勒的音乐几乎达到迷醉的程度。他是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在世界上首演的指挥者。

 

    瓦尔特反对指挥夸张的体态活动和指挥动作。他指挥时好象主要不是依靠双手的动作,而是依靠眼神和面目表情。他很重视每个乐队员的情绪,并善于发现他们每个人的演奏才能,充分调动每个演奏员的积极性。瓦尔特不仅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的音响,而且有办法使乐队奏出他所追求的理想音响。

 

    瓦尔特还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钢琴家。

 

    1962年2月17日,瓦尔特逝世于毕沃里·希尔兹,终年八十五岁。

 

 

 使费城乐团崛起的指挥大师——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y)

 

    利奥波尔德·斯托科夫斯基是一位不拘一格、勇于革新的指挥家。他于1882年(有的记载是1887年)出生在伦敦。小学时代进入伦敦音乐学院学习管风琴演奏。十八岁时在伦敦的圣詹姆斯教堂任管风琴师。1909年起,斯托科夫斯基应邀担任了美国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的指挥。1912年又担任费城乐团的指挥。1916年,他在纽约指挥马勒《第八交响曲》的首演,获得很大成功。开始惹人注目。

 

    斯托科夫斯基为了使费城乐团提高演奏水平,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对乐队的排列进行了多次的试验。最后打破传统的乐队排列方法(即小提琴手在指挥的左边,中提琴手在右边),把全部小提琴手都排列在指挥的左边,把中提琴手排列在中间,把大提琴手排列在右边。至今,有许多乐队还采用这样的排列方法。由于他的苦心经营,费城乐团的演奏水平突飞猛进,很快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1936年,他辞去了费城乐团首席指挥的职务。后来,他在许多世界著名的乐团担任客席指挥。

 

    斯托科夫斯基在指挥艺术方面是不拘一格的。他指挥时,特别强调指挥者与演奏者之间的内心交流。他认为,如果没有这种内心交流,指挥者只不过是一个击拍者而已。

 

    他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他向美国人民介绍了许多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他不仅在美国指挥艺术发展史上,而且在世界指挥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77年9月13日,斯托科夫斯基因心脏病逝世于美国,终年九十五岁。

 


 才气横溢的指挥大师——奥曼蒂(Eugene Ormandy)

 

    尤金·奥曼蒂是一位才气横溢的人物。他于1899年11月18日出生在布达佩斯。三岁时就开始拉小提琴,五岁半进布达佩斯国立音乐学院预科学习。他的小提琴演奏技艺进展神速,十四岁半毕业于音乐学院,荣获文学士学位,十七岁成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   

 

    1920年,二十一岁的奥曼蒂初到美国,在纽约的卡皮特尔剧院管弦乐队当小提琴手。一年后晋升为首席小提琴。有一次,正当要演出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时,指挥突然病倒,奥曼蒂登上指挥台,背谱指挥了这场演出,居Ⅱ院立即将他晋升为助理指挥。

 

    1930年,他被聘为明里亚波利斯交响乐团的指挥。1931年有一天,因托斯卡尼尼突然病倒,他应邀代理托斯卡尼尼指挥了费城乐团的演出,因此认识了该乐团的首席指挥斯托科夫斯基。

 

    1936年,斯托科夫斯基准备辞职,选定奥曼蒂作为他的继任者。经过两年多的热烈争论,1938年才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同意奥曼蒂担任费城乐团的首席指,挥。在斯托科夫斯基的一手训练下,托斯卡尼尼、库塞维茨克等蜚声国际乐坛白勺I指挥大师曾经担任过常任指挥的乐团里担任指挥是很不容易的。可是,奥曼蒂上任不久,该乐团的乐队员就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不仅以擅长背谱指挥而闻名,而且有惊人的阅读和理解总谱的才能。他一直保持了斯托科夫斯基任指挥时期费城乐团演奏的高标准和名震世界的声望。他指挥的主要领域是交响音乐,但也指挥歌剧的演出。

 

 

赋有催眠术般魔力的指挥大师——富尔特温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

 

   

    威尔海尔姆·富尔特温格勒于1886年1月25日出生在柏林。小学读书时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自幼学习音乐。因对歌剧指挥颇感兴’趣,。1915年担任了曼海姆歌剧院的正指挥

 

    1922,对富尔特温格勒的指挥生涯来说,是非同小可的一年。那时,林爱乐乐团和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的指挥——一代指挥名家尼基什因病逝世。于是;这两个世界著名乐团的正指挥的位置一德国乐坛的“王位。,成了当时指挥界争夺的目标。最终,三十六岁的富尔特温格勒成为佼佼者,登上这个“王位。担任这两个乐团的正指挥。他曾率领柏林爱乐乐团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欢声雷动,因此名震全球。

 

    富尔特温格勒的指挥特点是:一登上指挥台,就处于一种忘我状态,时而吟唱,时而面目动情,时而踏足,时而闭上双眼……奇怪的是,乐队成员会情不自禁地与他一同做出反应。他的指挥赋有催眠术般的魔力,听他指挥演出时,听众好象看不到乐队,全神投入到令人迷醉的音乐中。在指挥旋律时,他不赞成有棱角地下拍,认为那样会破坏旋律的流畅性。在他的指挥中保留着瓦格纳指挥学派的主观因素,因此他属于浪漫主义学派指挥家。

 

    1953年,他在维也纳指挥演出时突然倒在指挥台上,第二年逝世,终年六十八岁。

 

 

荣获"桂冠指挥”称号的指挥大师——伯恩斯坦(Leonarel Bernstein)

   

    伦纳德·伯恩斯坦是美国第一流交响乐团的指挥中唯一的一个出生于美国而又在美国受音乐教育的指挥家。他于1918年8月25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1939年毕业于啥佛大学。后来,又在费城的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了两年。

 

    1940年和1941年的夏天,他在波士顿交响乐团举办的坦格尔森林音乐节培训班里学习指挥。1943年夏,他担任了纽约爱乐乐团的副指挥。同年11月14日,由于著名指挥大师瓦尔特突然患急病,二十五岁的伯恩斯坦代替瓦尔特指挥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爆炸性的成功,因此一举成名,进入世界著名指挥家的行列。

 

    从1958年起,伯恩斯坦担任号称“最难对付的女皇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长达十一年之久,荣获了“桂冠指挥”的称号。该乐团在他指挥下演出各种类型音乐作品百余部,形成了纽约爱乐乐团的黄金时代。1969年,他辞去了该乐团指挥的职务,而专心从事音乐创作活动。   

 

    近几年来,他在欧洲进行了一些客座指挥的活动。1977年夏季,奥地利举行了一个“伯恩斯坦音乐节”,表彰他的音乐指挥活动。他最有研究的是马勒的作品,堪称为马勒专家刀。他的指挥风格理智而直率,并富有时代精神。他认为。真正的指挥应该是这样:他们以身体的动作代替语言,对乐队来说,指挥必须运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他所要求的东西。在激动时或处理高潮时,他甚至会跳起来。伯恩斯坦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全部表现出来。   

 

 

欧洲的“指挥之王”——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赫柏特·卡拉扬在当今世界乐坛上享有极高的威望。人们不仅称他为“德国的托斯卡尼尼”,而且称他为“欧洲的音乐总指导”。他于1908年4月5日出生在莫扎特的故乡——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八岁开始学习弹钢琴。老师发现了他的指挥才能,对他说:“十个手指对你来说是不够用的,你应当有第十一个手指——指挥棒”。于是,卡拉扬奔赴欧洲音乐之都——维也纳,在那里学习指挥。

 

    1927年,德国乌尔姆城歌剧院的指挥得了急病,十九岁的卡拉扬代他指挥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演出获得成功。歌剧院立即与他签订了为期七年的合同。从此,开始他的指挥生涯。此后,他曾拜托斯卡尼尼为师,指挥艺术日趋成熟。1941年起,他先后担任国家歌剧院和国家音乐厅的首席指挥、柏林交响乐团的终身首席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总指导。1960年起,他连续担任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艺术指导。后来,又被世界四大王牌歌剧院(米兰、维也纳、纽约、伦敦)公认为指挥权威,名声更加显赫。

 

    卡拉扬的指挥艺术不仅继承了托斯卡尼尼的传统,而且发展了这个传统。他的指挥风格特点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精雕细刻、巧妙布局、适度夸张,这一切都围绕着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而进行。

 

    卡拉扬已经录制了六百五十多种唱片。仅录制贝多芬全部交响曲的唱片,就有七百多万张。年逾七旬的卡拉扬,至今仍活跃在世界乐坛上,1980年又录制了二十五张密纹唱片。

 

 

意大利歌剧指挥明星——阿巴多(Claudio Abbado)




   

    克劳迪奥·阿巴多于1933年6月26日出生在意大利歌剧的故乡——米兰的一个音乐之家。父亲是米兰音乐学院的教授,哥哥是帕尔马音乐学院的院长。

 

    他自幼学习音乐。1958年他在美、国举行的库塞维茨基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引起音乐界的注意。后来,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正式学习指挥。1963年,又在米特洛波劳斯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从此,他正式踏上了指挥的道路。1965年,由于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一举成名。从此开始了他的频繁的客座指挥活动。

 

    1969年,他被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聘为音乐指导,震动了乐坛。1977年,由于意见分歧而辞职。但不久,根据该歌剧院的再三邀请,重新复职,这一举动又使欧洲乐坛大为震惊。

 

    1971阿巴多又与不设常任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订立了终身合同,成了该乐团的首席常任指挥。1979年,他接替普列文担任伦敦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

 

    阿巴多的指挥具有明显的意大利风格,明快活泼、富有生机。他在指挥时,善于抓住音乐中最本质、最基本的东西。并善长控制整个乐队。他指挥意大利欢剧,堪称一绝,在当代指挥家中是无与伦比的。

 

    年富力强的阿巴多也曾求教于卡拉扬。现在,他正朝气蓬勃地活跃在世界乐坛上,甚至被人们认为是有可能登上卡拉扬宝座能力的人物之一。

 

 

“浑身都是音乐”的指挥家——小泽征尔(Seiji Qzawa)




   

    美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于1935年9月1日出生在中国的沈阳市,幼年时代是在北京度过的。1951年进东京桐朋学园高等学校音乐系,师从斋藤秀雄教授,攻学指挥。1959年去法国,在第九届贝桑松国际音乐指挥比赛中获首奖,一举成名。

 

    1960年,小泽征尔去美国参加坦格尔森林的夏季音乐节期间,参加了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指挥明什招收学生的选拔赛,在三十多人中名列第一。他还参加了伯克郡音乐中心的指挥比赛,荣获首奖。紧接着他又获得了第八届库塞维茨基大奖。当年9月1日起,他接受纽约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伯恩斯坦的邀请,担任该乐团的副指挥,并跟伯恩斯坦学习。从此,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从1965年起,他担任了加拿大多伦多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日本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兼常任指挥,1973年起,波士顿交响乐团与他签订了终身合同,任该乐团的音乐指导兼指挥。新日本爱乐乐团于1972年成立后,聘请他为该乐团的首席指挥。

 

    小泽征尔指挥的风格特点是:既能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地将乐曲引向高潮,又能恰如其地控制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善于运用带有表情的目光和“会说话”的双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指挥时好象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游泳,浑身都是音乐。

 

 

 技艺精湛的印度指挥家——梅塔(Zubin Mehta)

 



    著名的印度指挥家祖宾·梅塔1936年4月29日出生在孟买。父亲是孟买交响乐团的创建人和常任指挥。因此,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摇篮里就接受了古典音乐的熏陶”。1954年他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指挥。1958年,由于在英国利物浦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一举成名。1960年起,先后应聘担任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美国洛杉矾爱乐乐团的副指挥。三年后晋升为常任指挥和音乐指导。由于梅塔严格要求和刻苦训练,该乐团的演奏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从1978年起,梅塔任纽约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他是该乐团的第二百三十二个指挥,这说明他的指挥艺术已达到了卓绝精湛的程度。

 

    梅塔指挥,感情激扬,风度豪爽,富有时代感音乐处理上,明快而充满活力,富有维也纳的现代风格。

 

    梅塔,小泽征尔、朱晖,被人们誉为出身于东方,鼎足而立的当代三大指挥家。

    

 

 

END !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文章收藏——欧阳江河:格伦·古尔德:最低限度的巴赫

$
0
0



我收藏的古尔德《戈德堡变奏曲》1955年录音,奥地利版。



我收藏的古尔德《戈德堡变奏曲》1981年录音,非见本

                       格伦·古尔德:最低限度的巴赫

                                                                                   欧阳江河 

在我看来,格伦.古尔德弹奏的巴赫,堪称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标记。为什么是古尔德?为什么不是另外几位同样是以弹奏巴赫的键盘作品著称于世的演奏家,比如,在古尔德之前曾如此优雅地弹过巴赫的兰多夫斯卡,在古尔德之后被DECCA唱片公司全力推出的安德烈.希夫,以及和古尔德大致同时代的图里克,或赫尔姆特.瓦尔恰?将这几位巴赫专家演绎的巴赫对照起来细细聆听,然后以之为镜鉴,去折射和过滤古尔德的巴赫,我敢说,我们得到的肯定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巴赫。 
古尔德的巴赫是有争议的。如何诠释巴赫历来就众说纷纭,但在将巴赫音乐理解为净化和提升这一点上,则是众口一词的。古尔德对那个高高在上的巴赫不感兴趣,他追问的是巴赫在“元音乐”意义上的最低限度在哪里?多年来,人们在演释和欣赏巴赫时,总是将宗教信仰的内核视为巴赫音乐的精髓之所在,总是从这个角度去把握和界定巴赫。这似乎没有错。但是,当人们对于巴赫的这种预先规定好了的神学阐释成为一种固有现实,一种权威性的意识形态时,我以为,像古尔德这样的异端人物的出现就是必要的、意义重大的和决定性的了。实际上巴赫远比我们已知的和愿意知道的要复杂得多,除了神学巴赫,是否还存在着一个元音乐的巴赫呢?这正是古尔德想要追问的。巴赫在写作声乐作品和乐队作品时,可以说是一个宗教音乐家,但在写作键盘作品时(少数几首管风琴作品除外),他则主要是个用半音和持续低音来思想的复调作曲家。他透过键盘作品提出或解决的全是关于音乐本身的问题。例如,在《十二音平均律钢琴曲集》这部被誉为钢琴文献中的“旧约”的作品中,巴赫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当时使用的全音平均所内含的各种不同的半音安排在八度以内,以便使音阶里的各音调比率相当,而又连成一气。巴赫将八度音大致区分为十二个平均的音调,尽管它们无一完美,但借助于一协调原则,音调之间就可任意转换了,且每个音调任择其一都可充作主调。不难看出,这部作品中的音乐主题和素材都是关于音乐本身的。又如,《戈德堡变奏曲》也处理了一个音乐原理问题:当左手部分的持续低音(thorough bass)不间断的运行时,音乐的主题如何在右手部分的呈现过程中,保持平行主题与逆行主题之间的变奏张力。至于巴赫的《赋格的艺术》(巴赫没有规定用何种乐器演奏,而我将其视为键盘作品),这部堪称对位法压卷之作的不朽杰作,更是为讨论赋格思想、确立对位原则而写的,属于那种“在百万颗钻石中总结我们的”的东西。 
像这样一个巴赫是神学阐释所能穷尽的吗?古尔德的出现对我们是一个提问:巴赫的全部已经被弹奏出来了,还是部分?古尔德是巴赫的一个开关,关掉了巴赫音乐中的宗教成分,打开了元音乐。古尔德减少了巴赫,但他的少是如此之多。因为附加在巴赫音乐思想上面的神学演释已近乎陈腔滥调,古尔德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使之消声。也许我的耳朵出了问题,怎么我听古尔德弹奏的巴赫,会时不时产生出某种难以解释的幻觉来,觉得他把巴赫弹着弹着就弹没了声音,仿佛巴赫的复调音乐在最深处不是用来听,而是用来阅读和思想的。在一本古尔德的传记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他弹奏巴赫作品中某些极为艰深的多声部段落时,常常是用棉花塞住耳朵。我以为,这么做是为了排除听觉的干扰,以便专注于思想本身。古尔德令人信服的证实了演奏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不听,听又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转变为观看和阅读。不少古尔德迷都注意到了他弹奏的巴赫具有那种不仅能听、也能观看和触及的特殊性质。这种特质使人着迷。想想看,巴赫复调思想的音乐织体是何等复杂缜密,经由古尔德条分缕析的演绎,被赋予了具体可感的仿型形状,直接呈现为思想和精神的袖珍风景。这样一个巴赫无疑是我们能听到和看到的所有巴赫中最为清晰的巴赫。 
幻想性和分析性的兼而有之,以及技术控制与对位头脑的交相辉映,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共同分享了古尔德的清晰度。这样一种清晰度像空心玻璃体那样笼罩着巴赫的音乐王国,巴赫本人站在玻璃的内部,他太透明了,以至成了他自己的囚徒。这不仅在音乐表现力上,并且在原理上限制了巴赫------而这正是古尔德想要的。将兰多夫斯卡,图里克,尤其是德国正宗气度的瓦尔恰与古尔德加以对照,我们不难看出古尔德的局限性:他的巴赫没有外观,没有世俗人性的广阔外观。他在演奏巴赫时所呈现的每一个侧面都是内省的,收敛的,反弹的。而且,古尔德式的内敛并不是指向被宗教信念或世俗情感定义过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尔德是冷漠的,他只对与音乐原理有关的东西感兴趣。他的巴赫的魅力来自他的局限性------既无外观,也无世俗的或宗教的内核,只有元音乐。 
就表达20世纪对巴赫的元音乐空想而言,没有人比古尔德更深邃,更迫切。不是说别的巴赫专家身上没有这种空想,但细听之余,我的感受是,兰多夫斯卡的巴赫有太多时代精神的回声,图里克的巴赫则嫌少了点理念抽象。瓦尔恰是博大精深的,他把自己的“瞎”嵌入了巴赫的内在精神空间,就音乐性格来说,瓦尔恰的巴赫显然倾向于圣詠传说,因而带有信仰的烛照力量,但在追溯“使语源虚无化”的元音乐源头方面,瓦尔恰不及古尔德走得远。至于希夫,这个以古尔德为对立面的钢琴家,他的反古尔德的巴赫曾短暂地风靡一时,这个巴赫是凉爽清新的不带精神性的,无深度的,讲究礼貌的,一言以蔽之,希夫将巴赫中产阶级化了。与希夫相比,古尔德太过极端,太冒犯人。没法子,古尔德在骨子里是个一意孤行的左翼知识分子,谁也不知道他在弹奏巴赫时到底设计了多少只耳朵,就像我们不知道一个厨师在晚餐中放了多少盐,这属于生活本身的秘密。考虑到古尔德有时连自己的耳朵也塞住不听,没准巴赫本人复活过来听古尔德的演奏,耳朵也会被他关掉。群众的耳朵不是已经被关掉了吗?要听古尔德必须借助机器的耳朵。古尔德年纪轻轻就告别了现场音乐会,他只面对录音系统弹奏钢琴。别的钢琴家在音乐会上告诉我们该如何倾听那个本真的、全人类共有的巴赫,但是古尔德却躲在自己的录音室里,告诉我们为什么再也没有巴赫可弹奏了,除非巴赫以录音技术作中介,成为批评的对象,成为专家和现代消费者身上的双重隐身人。录音技术被古尔德用了个够,但不是用来纠错和制造噱头的,而是用于剪裁思想,勾勒音乐性格的。能不能这么说,洋溢于古尔德的巴赫深处的那种有如神助般的发明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音乐天赋与他对录音术的迷恋共同构成的。 

尽管古尔德弹奏的巴赫对20世纪的众多听者称得上是启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将巴赫作为圣言、神迹、传奇、戒律来弹奏的。况且,“过多的启示成为某种使魔力丧失的东西”。我想,正是这个原因促使古尔德在演奏巴赫的某些重要作品时,将启示录式的弹法与招魂术的弹法合并起来考虑。例如,在弹奏《平均律钢琴曲集》时,古尔德持一个知识分子钢琴家的立场,但这部作品听久了,会听出某种蛊惑的异味来,仿佛在古尔德的元音乐立场后面隐隐约约还存在着某些未加澄清的含混事物。虽然再含混的东西的东西都能被古尔德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这证实了古尔德的过人之处,------含混本身从古尔德身上获得了直接性;但为什么他只是将含混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出来,却对其内涵不予澄清?李赫特在70年代初精心录制的平均律比古尔德的平均律包含更多的“神奇成分”,相比之下,古尔德过于个人化。尽管李赫特公开声言他的秘密是“弹奏时从不思想”,但他的平均律带有相当浓厚的人文思考色彩,他的演绎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音乐本身被赋予了超出音乐的意图。这里我无意对李赫特版与古尔德版的平均律细加比鉴,但我想指出两者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别。我不知道李赫特是在什么地方录音的,但他这个版本似乎有一个被预先规定了的内在精神场所,听者仿佛是置身于一座古老庄重的教堂在听。而古尔德的平均律则是传达出录音室特有的那样一股零件空间的超现实氛围。 
古尔德曾两次为哥伦比亚公司录制《戈德堡变奏曲》。将古尔德的版本与其他演奏家的版本加以比较,肯定是一件有趣的事。不仅前面提及的几位巴赫专家全都有《戈德堡伴奏曲》的CD版本,阿劳,鲁道夫.塞尔金,费耶茨曼,玛丽亚.尤金娜等钢琴家录制的这部作品也流传甚广。不过我认为,将古尔德自己的两个版本作对比,较之于别的版本对比更能说明问题。在我看来,古尔德的两个版本中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演奏法------我称之为消极奏法和积极奏法,两者的差异不仅是技法上的,而且是观念上的。1955年版本是古尔德以消极弹奏法诠释巴赫的一个典范之作,在这里,古尔德将一切与音乐无关的感受性东西都排除在外,不仅外部世界的现状被排除了,包括外界境况在古尔德心灵世界投下的影像,包括他的生存体验、他的伦理观、他的情感状况和价值判断,所有这些全被排除在外。在消极弹奏的整个过程中,弹奏者身上的织体性是被抽空了的,经过消声处理的,仿佛不是演奏者本人在演奏,而是另有一个抽象的、提炼过的人在他身上演奏,此人只考虑音乐的内在意义,而不把这种意义与外在世界加以对照和类比。“与世隔绝是它的现实。”正是这样一种消极弹奏法,给古尔德比别的巴赫演奏者多得多的诠释自由,使他得以将注意力专注于音乐本身,而不必理会他自己的人生观,也不必理会诸如巴赫音乐中的宗教内涵、时代精神、自传成分等一大堆文献性因素的干扰。就音乐能量而言,古尔德在1955年版的《戈德堡变奏曲》里称得上是一个超人,听者能从音乐能量的热烈释放中捕捉到一丝透骨的冷漠:它是超然世外的,非人类的。消极奏法使古尔德在1955年的版本中自己成了自己的替身,这有助于他保持至关重要的心脑平衡,使演奏听上去既是任性的又是极度克制的,既带点孩子气又成熟得可怕,既传递出一种隐士般的禁欲气氛,又是嬉戏的,无比快乐的,心醉神迷的。 
     
1981年4月,古尔德在纽约曼哈顿东30街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音棚重录了《戈德堡变奏曲》。考虑到古尔德一生中从未将同一部作品重复录制两遍(现场音乐会的实况录音除外),考虑到他在重录这部作品后不到一年半就辞别人世,或许我们可以将1981年版的《戈德堡变奏曲》视为古尔德的音乐遗嘱。去纽约录音的前几天,古尔德重听了他自己26年前弹奏的《戈德堡变奏曲》,尽管从技术角度他仍与这个版本认同,但古尔德公开承认:“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那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好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人录制的,与我无关。”主体性在1981年录制的这个版本中现身了,古尔德把他生命暮年所特有的那种秋天般的精神状态,以及弹够了巴赫的那份倦怠感和沧桑感,感人至深地在巴赫的复调织体中作了变奏式处理。现在,速度比1955年版明显慢了下来,这是一种适合对话的速度。的确,1981年的版本是对话的产物,我们在其中听到了两个声音,一个是巴赫的,一个是古尔德自己的,它们扭结在一起,彼此是对方的亡魂。我不知道古尔德为什么要把《戈德堡变奏曲》谈得像一个亡灵在弹,或许他深知这是他最后的巴赫了,也是20世纪最后的巴赫。古尔德是在告别。即使这部作品能够放到死后去弹奏的话,我想,古尔德也不会弹得比1981年的这个录音版本有更多的乡愁和挽歌气息。无疑,这个版本是古尔德本人用积极弹奏法------我对此一奏法的定义是:将主体对生命和世界的体验带入音乐的内在语境,作两相辉映的呈现------所能弹出的最具安魂力量的巴赫。在这个巴赫之后,对古尔德来说,已没有巴赫可弹了。剩下的巴赫,让希夫之辈、那些二三流的人去弹吧,随他们弹成什么样子。
     
     
1999年.夏.北京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文章收藏:倾听巴赫

诗朗诵:梦里风景

《博看东城》杂志2015年第5期

诗朗诵:手掌上的故乡

《博看东城》杂志2015年第6期


“莞香”的泛文本语境——许晓雯诗集《惜香》跋

$
0
0





“莞香”的泛文本语境
——许晓雯诗集《惜香》跋

蒋楠

诗集《惜香》之“香”所为何物?莞香是也。
人们经常会回忆一座城市的传奇:这些传奇越是古老,城市的人文地理就越是由那些神秘莫测、难以置信的故事所点缀。当青年女诗人许晓雯的诗集《惜香》,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或许能借助她诗歌文本的纹理,回忆起关于一座城市传奇的“精彩片段”,并相信这些传奇的真实性。在诗人诗意地描绘下,这些东莞的传奇,处于想象与历史、智慧与经验、梦幻与现实的起始和纵横之处。
即使是最具体的传记文字,也不能从本质上完全再现东莞的传奇故事,或者阐明到底是什么决定了“莞香”能在众多的东莞城市元素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尽管如此,晓雯还是含蓄而不张扬地规避了语义困境——她真正在意的并非“莞香”的传奇故事,而是“莞香”本身的泛文本语境。但在她的内心深处,是异常纯净和感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这部诗集《惜香》,是“另一个东莞”的象征。抒写“莞香”对她来说,并不意味着精湛技巧的表现或是独到见解的表达,而是一种表现她信念和思想的方式,似乎这是她的天赋职责。换言之,诗人知道只有一个符码能“代表”东莞,这就是“莞香”。诗人始终相信这一点,城市如同一个生命活体,最本质的东西就蕴含在这个“活体”中,“莞香”只是这个生命之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作品《写出你美目的流盼——莞香花》:

尽管再多参杂
也阻不了你秀色的丰饶
像黑夜凝固了城市灯火
流淌在文明公园

诗人痴迷于对“过往”的探寻,她认为从一缕“莞香”的“过往”中,可以触摸到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从过去存在的无论自然万物还是文化经典中,可以看到一座未来之城的走向。当然,我的这些评述都是浅层次的:晓雯并不试图以一本书来取悦一座城。诗人总是表现真实的自我,她对“莞香”的诠释和物象叙述方式不受任何传奇与传说的束缚,书写的文字如同音符。事实上,她的创作个性充分体现在她的文本中,从来不曾歪曲过对于“莞香”这个物象的创作意图。亦让作为读者的我相信,晓雯业余创作所需的并不是仅靠“莞香”这个物象的自然魅力,而是需要快乐与慰藉的绝对自由。
晓雯的这部诗集,对“莞香”的诠释充满了多样性,文本精神在诗人笔法的线性表现中鲜活地体现,避免了程式化。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诗人《愿和它有一样的名字——叫莞香》:

我曾走在牙香街
摸着青砖、望着黛瓦
流连于狭窄悠长的巷子
原是被不意地挽留
我由此看见香铺、中药铺
看见乡民、商人
在这里生生不息
从无倦意
 
可再往前走一点
我便会跌入扑朔迷离
和袅袅腾升的烟雾
看见女儿香、白木香、水沉香包围我
缕缕清香、甜蜜、温柔
心中一切美好的愿望
都浸润在莞香的芬芳里

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莞香”的理解是逐步形成的。在这首诗中,文本张力是热切的戏剧性演进,坦白直率有如信徒对宗教般虔诚。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把纯净与妩媚的诗人晓雯,称为“莞香圣女”,亦不为过。
当“莞香”遇上晓雯,是热烈奔放的东莞历史与一个含蓄婉约的青年女诗人,开启的一场浪漫邂逅之旅。她的诗集《惜香》,仿佛把读者从文字里送到那寂静的莞香林,让人们感觉到,从未到过这个地方,却又如此熟悉这个地方。
诗的要素很多,最基本的是什么呢?《诗学指南》卷四《金针诗格》一书中提出“诗有三本”,即“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这似乎是古代诗学家之共识。比如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也说:“诗有三要,曰: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可以说,晓雯的诗也基本具备了这些要素。
许多人觉得女诗人的作品一般是多愁善感,不过这往往是读者的主观臆断。作为一个青年女诗人,晓雯的诗歌作品偏重于细腻柔美的婉约型,她很早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现物象与意象,着重表达内心而非炫人的技巧。在她的生活中一切纯女性的感情起了重要的作用。如作品《沿着指缝看到思绪的忧伤》:

我沿着指缝看到黑色丛林
与大地攀谈着高大的母语
请允许我在这密集中呐喊
向河流、山川、田野
发出忧伤的思绪

指缝里的云
凝集着忧伤的泪
等待栖息的风
吹袭渗透的坚果汁液
雷声轰鸣了大地的静谧
生活向我发出渴望的自由

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
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
沿着指缝里的目光
在我的诗中取出一缕忧伤
还给思绪的大地

诗人的文字很轻盈,内心很平静,如同一个个脚印带我们走向一个糅合了欢乐和哀愁的田野。
《行走香市》是一个非常感性又十分温馨的篇章,是诗人在“莞香”这种文化根系和背景的基础上对这个地域文化的“提纯”。应该是晓雯最钟爱的作品之一。在这个篇章里,诗人充分地展现出当代女性特有的优雅、独立、细腻,她似乎将对自己工作、生活着的这个香韵城镇的所有情愫,都倾注到了指端,化作即兴的吟唱,进而达至女性地域诗歌写作新境界。
纤细的情感,恬淡的文本,溪流似地随着文本流动。诗人通过《香市物语》、《香篆》、《皇帝的香盒》、《西溪古村》、《横坑古村》等诗意元素,为东莞寮步这个香韵城镇树立了一座雕塑。虽然晓雯的很多作品有即兴创作的痕迹或是偶然的因素,选择的词语也是“随机”的,但诗人却能营造出清远、静谧和物我相融的意境与禅趣。如“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在香市的一天》);“佛拈花微笑沉默不语”(《一切唯心造》)等诗句。在这里,晓雯表现出了她的创作个性,不用撼人心肺的力度、一泻千里的激情和火花四溅的技巧去征服读者,而是给读者一个机会去体会诗人的想象力。这也证明了即便是朴素的诗歌文本,也并不迎合尘世的享乐。
在第二篇章《莞香花上的乡愁》里,晓雯已经摆脱了通过唯美主义的单一风格去述说“乡愁”,她似乎寻求到了能够平衡他乡与故乡的中间形态,但又不失浪漫主义的灵动感。作品的文本旨趣表现在俯首即拾的自然、一尘不染的纯净、婀娜多姿的妩媚。“乡愁”没有使诗人迷失,反而让她的文本充满了神秘的活力,使她在诠释“乡愁”这个语词时表现得更透彻,彷如让读者触摸到了铸入灵魂的乡愁。《门缝里的父亲》、《安静的像一只孤舟》、《外婆的歌谣》等作品,那种散发着“田园牧歌”般的诗句,就像诗人憧憬着触手可及的梦。诗人跟随自己的直觉,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她的文字就像在“莞香花上”跳动的精灵——其实我们都对诗人的这种灵性,有一种内在的默契与共鸣。
第三篇章《思恋无边》亦别具特色。在这里,诗人没有忽略诗歌文本的浪漫精神,《沿着指缝看到思绪的忧伤》就是最好的例证:

与大地攀谈着高大的母语
请允许我在这密集中呐喊
向河流、山川、田野
发出忧伤的思绪

指缝里的云
凝集着忧伤的泪
等待栖息的风
吹袭渗透的坚果汁液
雷声轰鸣了大地的静谧
生活向我发出渴望的自由

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
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
沿着指缝里的目光
在我的诗中取出一缕忧伤
还给思绪的大地

在这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里,诗人重视意境升华的程度远超过柔美的语言或技巧表现,她的文字流畅轻快、诗显清秀、意象清晰,没有一丝一毫的含混与虚饰,作品细节则以不妨碍“思绪流动”的书法般手法展开,完美的文本结构平衡,有如空气般的飘逸轻盈,别具佳韵。此外,《残荷的倔强》、《今夜你会想我吗?》、《一朵玫瑰由多少颗心组成》等,也与这首作品一样令人神魂颠倒,让读过的人永远难以忘怀。
随着表面上轻松自如的书写,晓雯以她独有的女性直觉,带出这部作品集的“内在价值”,并以自然雅致的手法为传统的“莞香”注入新生命。诗人对生活充满激情,追求生命的和谐与安宁。她笔下的文字一如她鲜明的个性:一切都是那般阳光,那般明净。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博看东城》杂志2015年第7期

《博看东城》杂志2015年第8期

[转载]HIFI世界往年的铭器与现代的名品1978年到2005年

$
0
0
本系列今天正式开播,为大家带来历来铭器日本权威解说,我的翻译,让我们一起在HIFI的海洋中醉生梦死吧!音乐,铭器,不死鸟的博客,将常相伴!

第一期,让我们先来回忆往事,看一下1978年到2005年,在日本发售的HIFI铭器中,得到大奖的作品吧!点击照片,观看清晰大图。
可以看到下图,早在1978年,JBL的D44000PARAGON就得到了大奖,而价格,是1978年的160万日元,发达国家日本,这要是在1978年的中国,想都不可能想,那是我们只能歌唱“社会主义好”,然后精神上大团结吧。发烧,追求HIEND,没有钱是万万不可的,所以,要努力赚钱,迎接梦幻铭器的到来!榜单上,老牌铭器很多嘛,看13号,马克莱文森铭器前级LNP2L以118万日元榜上有名,13号,麦景图C32前级69万日元,15号,金嗓子C240前级比麦景图便宜不少39万日元。16号,日本老牌力士LUXMAN前级CL36,22万日元。在后级放大器部分,最昂贵的竟然是NIPPON的松下!20号,松下在HIFI领域的旗帜TECHNICS的SE-A1以100万日元荣登最贵榜首,真是无比YY,这个卖得比马克莱文森后级还贵的后级,会是怎样的声音,一定倾注了所有的技术力吧,毕竟,像松下,索尼这种当时的超人类品牌,开发一个HIEND的功率放大器,应该是如切菜一样,当时的电子技术精英都云集在他们公司了。接下来是21号,马克莱文森ML2L后级,卖80万日元,比日本松下的后级便宜20万日元。TECHNICS真是让我又一次感到YY不已。1978年的松下这么牛逼啊,竟然有比马克还贵的神器存在,靠靠靠!
22号是麦景图的MC2300后级,69万日元。24号是马兰士的MODEL 510M后级,52万日元

  下面,再来看1979年金榜,在喇叭栏中,三大名牌登场,ALTEC,天朗,BOSE。天朗的超级红监听,一代名箱啊!46万日币抱回家!
前级榜单中马克ML6以118万超百万日圆登场。日本先锋PIONEER,技术力强大的公司,其前级C-Z1以40万日元上榜。天龙经典的2000型号,PRA2000前级,20万日元。马兰士的后级放大器真贵,SM1000要95万日元,是上榜后级中最昂贵的。健伍的收音头榜上有名。


时间来到1980年,Japan sony,骚!够骚!不愧是骚妞!骚妮!骚你!走你!事实证明,那时的骚妮,想要做到第一名,也不过是小凯斯!只是他愿不愿意做而已,说你一发飙,地球都要抖三抖,宇宙都要亮几下 !1980年喇叭第一名,SONY APM8!一百万日元堂堂登场!

SONY APM8这是神马鬼东西?见下图
 
哇擦啊啊啊啊啊!这么壮观的大家伙啊!一,二,三,四!这么多单元,正方形的SEXY巧克力啊!

SONY ESPRIT APM-8 1,000,000(1台、1979年頃)
注意!100万日元只是一个!一对要两个,就是200万日元!也就是说,索尼早在1979-1980年,就证明了劳资天下第一,至于现在,你们去玩吧,我早就证明过了,不再这个小圈子陪你们玩了,没钱赚!这点HIFI小钱,根本养不活我大索尼集团!

SONYが3年の月日をかけ開発したAPM(Accurate Pistonic Motion)方式を採用した4ウェイフロア型スピーカーシステム。
这是SONY经过三年时间开发的4路喇叭!
低域には807cm2の平面ウーファーユニットを採用しており、アルミスキンによるハニカムサンドイッチ振動板を4つの磁気回路?ボイスコイルで4点駆動させています。
低频采用巨大的807平方厘米的平板振膜!表面是铝材质,用了多达4个磁圈在四个点驱动!牛到爆炸!
 中低域にはカーボンファイバーシートスキンによるハニカムサンドイッチ振動板を採用した144cm2平面ユニットを採用しています。
 中低频单元采用碳纤维制作!牛逼啊!早在1979年!骚妮的喇叭就用碳纤维了!索尼真是牛逼到突破人类想象力啊!144平方厘米的碳纤维振膜。
中高域には24cm2の平面ユニットを採用しています。

高域には5.8cm2平面型トゥイーターを採用しています。
振動板にはカーボンファイバーシートスキンによるハニカムサンドイッチ振動板を採用しており、磁気回路はポールピースにパーメンデュールを用いることで磁束密度21,000gaussを実現してます。
高频采用5.8平方厘米碳纤维平板振膜!特殊磁体,带来21000高斯,1特斯拉等于10000高斯!也就是说,什么德国拜亚T1耳机,滚粗一边凉快去,人家日本索尼早在1979年,就采用了2.1特斯拉2.1T的磁通量了!
また、プリント基板には極めて厚い無酸素銅箔を使用し、内部配線には無酸素銅線を使うとともに平行線を多用してロスやカラーレーションの低減を図っています。
印刷版全部采用极其厚的无氧铜制作,内部接线全部无氧铜平行接法,减少信号损耗与音染。
エンクロージャーは高密度パーチクルボードによる内容積200Lの自重60kgエンクロージャーとなっています。
喇叭容积200升!重量120斤!
各ボードの輻射周波数を高速フーリエ変換によって算出しており、板厚や補強材の材質をコントロールすることで輻射周波数が重り合うのをふせいだり、各面の結合をできるだけ少なくする事で鳴りを抑えています。
内部根据振动部位,采取大量补强措施,抵抗不必要的振动!
  再次欣赏一下伟大的骚妮之杰作!







继续往下看,麦景图MC2500得到金奖,118万日元。值得永远记住的一款黑胶唱机登场了,那就是得多多能士的REFERENCE参考。358万日元!这个价格,在当年可以买不少辆高级轿车了。


  时光来到1981年,喇叭榜单上,麦景图神器XRT20阵列喇叭登场。189万日元!天朗经典的GRF纪念版登场。56万日元。唯一上榜的前级是日本VICTOR的P-L10。后级则诞生了KRELL的KSA100,93万日元。合并机方面,力士经典型号L550登场并成为常青树型号。松下TECHINICS的SP10MK3榜上有名


1982年,喇叭经典到哭!天朗引以为傲的西敏寺以95万日元每只(一对价格请乘以2)傲世登场,JBL不甘示弱,火星对地球,超经典型号4344横空出世,67万日元每只。功放方面,KRELL KMA200后级以一对250万日元高价登场!日本雅马哈发疯般的推出一百万日元的101M后级,高度风MC2000经典唱头登场!



1983年先锋铭器EXCLUCIVE 2401登场,240万日元!铁三角唱头登场榜单!

1984年,日本安桥推出了200万日元一对的超高级号角GS-1喇叭,那时的安桥很强,现在的安桥约等于垃圾。松下高达80万日元的CD机SL-P50登场。已经死掉的日本 山水 公司特在这时风光一时,高达55万日元的前级C2301得奖!又一个现在已经死掉的,当年不俗的美国汇点COUNTPOINT公司的SA4后级得奖,要价180万日元一对,也算是风光过了。安桥的后级M510,以85万日元获奖。AKG的唱头得奖。



1985年,JBL王牌DD55000以260万日元一对得奖。日本VICTOR也发疯般的推出160万日元一对的超高级喇叭ZERO -L10,也算是风光一时。CD机不得不提的是业务王者飞利浦的LHH2000傲世登场,这是传说中的最好的CD机,160万日元绝不便宜,放在今天,也相当于一台瑞士CH的顶级SACD机的价格了,所以说,顶级永远是顶级,从来不便宜,不妥协。你现在买一台LHH2000,声音一样可以干掉现在的机器,因为他是CD回放的最高标准。但是年代久远,随时可能嗝屁罢了。

 

1986年,日本天龙推出了130万日元一对的超高级喇叭SC2000,也算是风光过一回了。


1987年松下发飙,推出了SB-AFP1000喇叭,500万日元一对,算是达到了松下HIFI界的巅峰。500万,放在今天,也可以买到顶级极品了。可见当年松下追逐hiend冠军宝座的疯狂!算是青史留名了。这喇叭放在今天依然是冠军级别,重量多少你知道吗!320公斤!也就是640斤一个!你算算要几个人才能搬,我只想说,太疯狂了!松下这种产业巨头做出的顶级喇叭,可以把那些小众HIEND品牌轰飞到姥姥家!技术力,资金实力,人力物力,完全不在一个级别,换句话说,只要松下想做一对顶级喇叭,世上HIEND喇叭公司都得关门!

500万日元的松下SB-AFP1000喇叭很牛逼,见下图,
 

  在巨大的音乐厅,都能镇住场面!不愧是松下!


Technics SB-AFP1000
AUDIO FLAT PANEL ¥2,500,000
松下这对喇叭,被誉为声音平板发声器!250万日元一个,500万一对!

1987年,テクニクスが発売したスピーカーシステム。「オーディオ フラット パネル」の名の通り,大面積の
平面振動板による高忠実度再生をめざしたスピーカーのシリーズの中の最上級機で,スピーカーから始まっ
たテクニクスブランドならではの力の入った1台でした。

正如其名声音平板发声器,本喇叭具有大面积的平板振膜,他是世上高忠实度喇叭的代表。

AFP(オーディオ?フラット?パネル)の発想は,大面積の振動板は最小限の振幅動作で十分な音圧が得られ
理想的な再生が可能であるというところにありました。AFP1000のウーファーでは,直径152cmのウーファーに相当する大面積振動板の採用により,最大音圧レベル124dB時の振幅はわずか1.27mm(50Hz)で,小振幅,低歪みを実現していました。

AFP就是声音平板发声器的英语缩写。他的理念就是,通过大面积振动板的最小幅度的振动,得到足够的音压,与理想的声音还原。他的低音单元达到相当于152厘米传统低音单元的发声能力!什么概念?1米52!

这个喇叭达到他最大声压124dB时,振幅只有1.27毫米(50赫兹)!以如此小的振幅,实现地球上极致高保真!日本的松下,世界的松下,宇宙的松下,太牛逼了松下!
また,AFPは,平面波状に低音を放射するため,球面波状に低音を放射する通常のスピーカーに比べ,室内
の反射等の影響を受けにくく,距離による減衰も少ないという特徴があり,空気の揺らぎまで再生する,整った力強い低音が空間の中に展開されるというものでした。

由于本喇叭是平面状的低音,他比起球面状的喇叭对室内反射的影响要更小,随着距离的衰减也越小,能够还原出振动空气的强劲声音,强力的低频在空间中堂堂展开!

さらに,AFPでは,密閉型と開放型の両者を兼ね備えた構造の,ツイン  キャビ方式のエンクロージャーを採用していました。これは,一つのキャビネットの中に密閉部と開放部を同時に存在させるもので,ユニット自身の背面を,密閉された部分と開放された部分に分割した構造になっていました。全部を密閉型にしたものに比べ キャビネットのスティフネスが小さくなり,システム全体の最低共振周波数を低く設定でき,より低い周波数から大きな音圧を得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ました。また,開放部においては,背面に放射される音をキャビネットに設けられた後方ダクトから放射することで,前後に放射される音の位相差が大きくとれ,逆位相による音圧の低下を防ぐ効果が得られていました。このツイン?キャビ方式により,厚さわずか6.4cmというキャビネットが実現していました。

本喇叭采用了兼备封闭型与开放型两者的构造。使用双箱体的构造。在一个箱体中,同时存在封闭部分与开放部分,在喇叭的背面设计成封闭式与开放式两种兼备的形态。他同时解决了封闭式的缺点与开放式的缺点。

AFP1000は,4ウェイ構成で,シリーズの最上級機として全部で20個ものユニットが搭載された大規模なスピーカーシステムでした。

本喇叭是四音路,一个喇叭有20个喇叭单元组成,是大规模的喇叭系统。

ウーファーは30cm×80cmの長方形の平面型が8個,ミッドローは13cm×32cmの長方形の平面型が4個搭載されていました。ウーファーとミッドローに使用されている振動板は,内部損失の大きい発泡マイカ(雲母),天然高分子(キチン質)を重ね合わせた多層構造となっていました。キチン質はカニやエビなど,甲殻類の外皮に含まれる天然高分子で,パルプの主成分であるセルロースと似た構造をしており,架橋剤を加えて抄造加熱することで剛性で従来の1.2倍,内部損失は3倍と,振動板素材としてより理想に近づくことができていました。

低音单元由30厘米乘80厘米的长方形平面单元8个组成,中频单元由13厘米乘32厘米的长方形平面四个组成,振膜的材质是云母与天然高分子材料复合组成,是接近理想的振膜材料。

ウーファーとミッドローの振動板の表面は,染料として日本伝統の藍染めが使用され,色あせを防ぐとともに,振動板の耐久性を高めていました。

振膜表面采用日本传统蓝染,不仅防褪色,还具有高耐久性。

ウーファーとミッドロー振動板は大面積の平面振動板を,コンピューターでの3次元解析による独自の4点駆動方式をとることで,振動板の固有振動を生じさせない4点を4つのボイスコイルで駆動し,共振モードが排除され,広帯域化を実現していました。

中音与低音的大面积平板振膜,通过电脑进行3次元解析,通过4点4个磁圈驱动,不会让振膜产生固有振动。消除共振,实现宽频表现。

ミッドハイは8cm口径の平面型で,マイカ振動板の上に日本伝統の漆をコーティングしたものでした。粘弾性素材である漆が振動板の必要以外の振動を抑止する効果を持っていました。

中高音单元8厘米口径平板振膜,在振膜上涂日本传统漆,抑制不必要的振动。

トゥイーターは2.7cm口径で,マイカ振動板の上にダイヤモンドをコーティングしたもので,すぐれた高域の再生能力を実現していました。

高音单元2.7厘米直径,振膜上是钻石材质!(不愧是松下,这么早1987年就在高音喇叭上用钻石了,太牛逼)实现优秀的高频延伸。

システム内部の内部配線材やチョークコイルの線材,ネットワーク素子間の直結配線はLC-OFC(線型結晶無酸素銅)が使用されていました。また,ウーファー用からトゥイーター用までの各ネットワークを分離独立することによりクロストークを避けていました。スピーカー端子も,4mm端子の極太コードが接続可能な大型金メッキ端子が搭載されていました。
  内部接线全部使用线性结晶无氧铜,从高音到低音网络全部分离,避免干扰失真

以上のように,AFP1000は,リニアフェイズスピーカー,ハニカムディスク平面ユニットと着実な歩みを続けてきたテクニクスならではの高い技術力から生まれた高級機でした。当時,ウィーンの国立歌劇場にもいち早くモニターとして納入され,リハーサル等で使用された際,生に近いと高い評価を受けていました。まさに超弩級の逸品だったといえるでしょう

本机代表了松下的至高实力,运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是超弩级极品喇叭


新世代スピーカーシステムを代表するシリーズ最高峰。

本机代表着新时代喇叭的最高峰

音響理論から導き出した独創のツイン?キャビ方式が,平面波伝送による高忠実度低歪の低域再生を実現しました。

钻研音响理论,独创双腔体设计,用平面波实现高保真低失真的低频。

◎80種に及ぶテストモデルの検討と徹底したコンピュータシミュレーション
用电脑模拟了80种测试模型,彻底研究最终成型
◎薄型キャビネットが繰り出す重低音のスケール感,息づかい
具有重低音的气息感
◎直径152cmのウーハにも相当する世界最大の大面積振動板
具有世界最大面积的平板振膜,相当于直径152厘米的低音炮!
◎空気のゆらぎまでを表現する平面波状の重低音
可以表现出空气的摇晃感的平面波状的重低音
  技术规格如下



  继续往下看1987年,飞利浦的LHH1000登场60万日元。索尼R1分体转盘解码登场,60万日元,同时,ESOTERIC P1 D1分体转盘解码以50万日元一套登场。马克23L后级以130万日元得奖。


1988年,B&W宝华M801S2以110万日元一对得奖。CD机中值得注意,STUDER A730一代名妓登场95万日元。在这年,索尼R10耳机获得大奖,价格是36万日元。

1989年,JBL与天朗再次火星撞地球,K2 S9500  440万日元一对,皇家西敏寺300万日元一对。索尼发威,NR1后级功放100万日元一对!


1990年ATC SCM100A以196万日元一对获奖,高文登场,MIMESIS9.2后级一对370万日元,AKG王者耳机K1000登场获奖,价格为17万日元。

1991年,雅马哈发飙,500万的超弩级喇叭GF1登场

500万日元的雅马哈牛逼喇叭GF1如下

这对500万日元的喇叭的重点如下:
純粋に音と音楽というファクターだけを頼りに開発を行い、理想の音を妥協無く追い求めて開発されたアクティブスピーカーシステム。
  纯粹以追求音乐味目的进行设计,为了不妥协的追求理想的声音而开发的内藏功放的主动式喇叭。
 中低域には27cm、低域には30cmのコーン型ユニットを搭載しています。
中低频单元27厘米直径,低频单元30厘米直径,采用KEVLAR防弹纤维
コーン部には結晶性ポリアミド繊維のケブラー(KEVLAR#149)を採用しています。ケブラーは有機性の高弾性繊維のため、他のハード系ダイアフラム素材に比べ金属的な音のイメージが少なく、紙などと比べても、軽く、コシがありS/N感も良好となっています。

这种纤维的优点是不会产生刺激的金属音,性噪比高,质量轻
中域には8.8cm、高域には3cmのドーム型ユニットを搭載しています。
それぞれの振動板には、ヤマハが開発 した軽く、強く、高域限界周波数(共振点)の高いダイアフラムである鋳造ベリリウムを採用しています。この鋳造ベリリウムは、蒸着ベリリウムと比較して抗 張力で約2倍、伸びは約10倍の高特性を実現しており、結晶間の隙間も蒸着ベリリウムの約1000分の1(真空テスト法による比較)で、純度も99.9% を実現しています。
中音单元与高音单元都采用雅马哈自己开发的铍单元。这是铸造的铍,不是蒸着的铍,强度高两倍,拉伸好十倍,铍分子间距比蒸着的铍单元小1000分之一。纯度达到99.9%。
各ユニットのダイアフラムにさらに細かな音質調整を施すため、表面に純金を蒸着しています。
在各个单元的表面再镀上黄金
また、ベリリウムダイアフラムだけでなく、ケブラーコーンにも金蒸着を施し、音質調整を行うとともに、ユニットごの音質の統一を図っています。
连中低音单元也涂上黄金,达到与高音单元一致的音质

磁気回路のマグネットには、アルニコ、湿式ストロンチウム(Sr)フェライト、ネオジウムの3種類から比較試聴と特性で選ばれた柱状結晶アルニコを採用しています。
磁铁采用强大的ALNICO铝镍钴!(天朗的旗舰才采用这种磁铁)
アルニコは、ネオジウムの約3倍、フェライトの約6倍もの磁束密度を持っているため、ダイアフラムの動きを阻害することのないマグネット形状を実現しています。
ALNICO铝镍钴的磁密度是钕磁铁的三倍,是一般磁铁的六倍。

マルチチャンネルアンプの出力は1台あたり125Wで、スピーカー片チャンネル4台で500Wのハイパワーとなっています。
每个喇叭使用四台125瓦的功放,合计500瓦驱动
 エンクロージャーの素材には、強さと響きの美しさを考慮し、アメリカン?ハードメープル材を採用しています。
外壳采用美国枫木制作
 
继续看1991年,索尼220万日元的SS-GR1喇叭得奖,意大利世霸的EXTREMA,这对被誉为火车头的顶级书架箱,超级难推的喇叭,获奖,160万日元的书架箱!牛不牛!
劲浪的乌托邦140万日元登场获奖!金嗓子A100纯甲后级登场,190万日元一对。


1992年,超奥CS5登场获奖,246万日元一对。马兰士CD15铭器获奖,39万日元。杰夫罗兰MODEL9后级480万日元一对。

1993年,美国威信X1喇叭以980万日元天价得奖。B&W银签名以130万日元得奖。飞利浦著名的LHH800R登场获奖,45万日元。WADIA7+9铭器转盘解码一套418万日元。索尼再发最后的神威,R10转盘解码一套叫价200万日元!马兰士功放PM15以45万日元得奖。

1994年松下再发飙,460万日元的SB-10000喇叭登场,见下图

同时,美国西湖BBSM15F登场,320万日元,见下图


马兰士SC5加SM5前后级以120万一套得奖



,马克莱文森33L后级一对560万日币!牛!FM411后级一台22万日元。麦景图名机MA6800,48万日元


1995年,宝华B&W鹦鹉螺NAUTILUS神器登场!500万日元一对!飞利浦铭器LHH900R得奖,45万日元。马兰士发飙,竟然上榜一对500万日元的后级放大器T1!这对后级的价格,与B&W鹦鹉螺完全一样了!这是何方神圣?见下图


有必要解说一下马兰士神器T1,毕竟这是500万日元一对的超昂贵品
这是一台电子管单声道后级!



内部图




看这台单声道胆后级的规格,8欧50瓦的功率输出,耗电560瓦!每台用了4根300B!4根845!1根5U4G!重达65公斤!怪物!每小时吃掉一度电的怪物!

マランツに相応しく、現代にふさわしい、最新の技術を用いた真空管アンプを求めて開発された管球式モノラルパワーアンプ。
这是马兰士用最新技术研发的电子管后级。

各パーツには音色を最大限に引き出せる信頼ある部品を世界各国から厳しく吟味して選択されています。また、在庫限定品や中古球を使用せず、当時製造中だったパーツを使用することで長寿命の製品を目指しています。
为了制造本机,在世界各国挑选最好的电子管,不采用限量品或者二手管子,使用当时在产的最好的管子,确保长寿命与替换性。
内部の回路には、米国エアロボックス社の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やデール社の抵抗、ジョンソン社のソケットなどの信頼性の高い部品を厳選して使用しています。
内部线路采用美国生产的高级电容,电阻等高品质原件

真空管は、初段とドライバー段に300Bを、終段には845をプッシュプルで使用しており、増幅段には全てリニアリティに優れ、奇数次歪の少ない大型直熱 3極管を採用しています。また、初段とドライバー段用B電源整流器には直熱双2極管5U4Gを、終段用B電源整流器には直熱3極管845を2極管接続して 使用しています。
初段驱动采用300B电子管,终段采用845电子管推挽。放大部分具有优秀的线性,采用奇数次失真少的大型直热三极管。
 
回路構成にはトランス結合方式を採用しており、入力から出力まで全段トランス結合A級プッシュプル無帰還アンプ(全段バランス構成)となっています。これにより3極管の2次歪や電源のリップル分を打ち消しています。
  输出输入全部采用甲类无反馈放大,全段平衡组成。消除三极管的2次失真与电源浪涌。
初段、ドライバー段のB電源および各フィラメント電源用トランスと終段用高圧電源トランスを独立した構成となっています。また、各段にそれぞれチョークコ イルを挿入するとともに、増幅系のフィラメント電源は定電流回路とすることで、安定動作と電源投入時の突入電流を抑えて真空管の寿命を伸ばしています。各 増幅段のB電圧は、初段が184V、2段目が382V、終段が970Vとなっています。
增幅电压初段为184伏,2段382伏,终段970伏!
さらに、これらの電源のフィルターコンデンサーには信頼性の高いMPコンデンサーを採用しています。
  电源滤波电容采用品质高的MP电容
オーディオトランスには、全て信頼あるトランスメーカーである米国OPT(旧UTC:ユナイテッド?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社製を採用しています。
变压器采用美国制造的OPT公司的产品

各増幅段には信頼性を重視してセルフバイアス回路を採用しています。
采用自动偏压
また、高圧電源にはタイムディレイ回路を装備しており、電源ON/OFF時のショックノイズの発生や高圧電源の無負荷状態を防いでいます。また、増幅系の各B電源に異常電流が流れた場合でも高圧電源をカットオフします。
采用电源延时保护机制
 

1996年,800万日元劲浪GRANDE UTOPIA获奖,天朗帝国350万日元登场,索尼R10喇叭300万日元!值得关注的是日本WAVAC胆皇的HE833电子管后级。300万日元。WAVAC的声音,极其好听。

1997年,千万日元级喇叭两款上榜!PLATINUM AUDIO的AIR PULSE 3.1高达2000万日元一对!排名第二的是AVOLON的OSIRIS,1300万日元!

1998年,德国物理2800万的THE GAUDI旗舰登场。高文EPILOGUE喇叭系统1800万日元一套。著名的LINN CD12,280万日元上榜,与此同时马兰士一代名机CD7上榜,45万日元。

1999年,美国威信BISHOP喇叭上榜,460万。马克莱文森一代经典NO 32L前级登场300万日元。

  终于,时光来到2000年千禧年!AVOLON1300万日元SENTINEL天价登场!天朗AUTOGRAPH千禧年版500万日元登场。马兰士SA1 SACD机价格55万获奖。金嗓子参考旗舰音源DP100加DC101以150万元一套登场。名器如云的一年,请自行阅读榜单。

2001年,B&W SIGNATURE800登场,360万日元一对。JBL K2 S9800 260万日元,CLASSE的OMEGA SACD机235万日元。金嗓子合并旗舰DP85价格是88万日元。美国HOVLAND电子管前级HP100获奖,85万日元。铁三角W2002耳机也得奖了,10万日元。

2002年,威信7登场360万日元,KEF 207,221万日元,JBL4348,160万,柏林之声808MK5前级370万。金嗓子C2800前级110万,马兰士MA9S1单声道后级,130万。BOULDER 2008唱头放大器440万。

2003年,ALR JORDAN NOTE 9喇叭上榜,125万日元。美国VIOLA的BRAVO后级一对400万日元。

2004年,世霸STRADIVARI HOMAGE登场,500万日元。ESOTERIC旗舰P01加D01旗舰SACD转盘加解码440万一套、马兰士SA11S1 SACD机得奖35万日元。FM155后级840万日元一对。马克新旗舰前级326S,要价140万日元。金嗓子A60纯甲后级登场95万日元。

2005年,LUMENWHITE的DIAMOND LIGHT以1250万日元一对上榜。德国MBL 101E 500万日元。B&W 800D 300万日元,美国MAGICO喇叭出现榜单中MINI要价280万日元一对。ELAC FS607 X-JET 110万一对。ESOTERIC P03加D03 240万日元一套。高文TELOS 600后级510万日元一对。PASS X600.5后级260万日元一套。


  下一期开始,为大家分开讲解这数十年来的经典器材。敬请期待!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博看东城》杂志2015年第9期

《博看东城》杂志2015年第10期

[转载]老音响迷谈经典器材----台湾音响论坛的文章

$
0
0
原本在我的规划当中,「音响论坛」十周年应该要谈一些当今顶级的器材,方式可能会像五周年时由各位资深主笔与业界高手来联合推荐,告诉读者在他们心目中最Hi- End的器材有哪些,最值得购买的器材又是哪些。不过正如同总编先前所说的,近年来音响器材的价格实在高得不合理,许多厂家每推出一款新器材,价格就跟着向上飞涨一大截,所以我们决定在论坛过十岁生日的今天,干脆来和大家谈谈过去十年当中最值得回味的音响产品。「老音响迷谈老器材」这个标题可能下得太过严肃了些,一来列名其中的主笔其实跟「老」字扯不上什么关系,二来这些器材也不见得老,只是目前都已不再继续生产罢了。

器材停产可能有很多理由,并不见得是厂方发现了新的设计重点,有时候成本控制、市场导向往往才是决定因素。随便翻开一本五十期附近的「音响论坛」,您会发现广告页中的器材尚在生产者寥寥无几。而那些曾经极富盛名的器材目前在哪里?在某些懂得鉴赏之士的家中?还是在二手音响店里满布尘埃?抑或是至今仍堆放在代理商的仓库里?大展时看见有些代理商拿出存货出清,昔日一套扩大机的价格会让人瞪大眼睛以为听多了一位数,现在的出清价格却比家中的顶极线材还低......

我们并不是要鼓励音响迷们放弃现役产品,专注于搜寻这些可能难得一见的器材。推出这份推荐名单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让读者们知道,这些阅机无数的资深音响迷经历过这十年后回头看,是哪些停产器材最让他们怀念不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了解这些曾经深具意义的器材,或许更能够让您看清楚音响多年来的发展走向,还有如何在新一代器材中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产品。

要请您特别注意的是,并非每一位主笔都是以「最好的声音表现」为选择依据,也并不是每一位主笔都会考虑到维修、使用年限、二手行情的问题,所以这并不是一篇「二手器材推荐名单」。我们的题目是「过去十年中最令你念念不忘的器材」,条件是该机种必须已经停产(所以现役产品一律不能考虑),曾经在过去十年中进行生产(所以骨董机全部除名),并且被主笔们视为「经典器材」的产品。张典齐医师、李凌(陈弘志)与赖英智还在来稿中一再强调选择的重点,并且告诉读者们许多碍于规定而未能列出的遗珠之憾,但为求版面完整性未能一并刊出。下一期江俊德将会走访几家二手音响商,为大家简单介绍选购二手器材的状况,届时将会把各位主笔的建议一起告诉您。



◎刘仁阳

光悦Rosewood
   这也是过去我使用的唱头之一,日本器材在声音的表现上,往往很难受到日本以外音响迷的青睐,但这颗光悦唱头却是出乎意料的好。经过适当的调整之后,中频段的质感已达艺术境界,空前绝后的表现经常让我怀念不已。听听光悦Rosewood唱头播放小提琴演奏,逼真的擦弦质感以及强烈的箱板共鸣,感动得让人由衷佩服,甚至胜过目前使用高科技设计的讯源器材。可惜我的光悦Rosewood已经过度使用,在无法购得新品的情况下,留下永远的回忆。

Leedh CD F1 Classic
   是不是写错了?为什么没听过这个牌子?原因很简单,如果您没听过这个厂牌,表示您的音响年资还不够,Leedh其实就是法国Micromega的前身。根据路边社非证实报导,创办Leedh公司的老板,自从把Leedth公司经营起来之后就脱手易人,后来经营者承袭Leedh的外型,但厂牌名称则改为 Micromega。因此Leedh Classic CD转盘不但停产,而且连厂牌都消失了,有没有办法找到二手产品,就得看您的运气了。同时期的Leedh CD转盘有两型,侧板加木边的是Classic普通型,声音较佳;而侧板无木边的为Pro型,相较之下反而逊色一些。这部转盘是我认为至目前为止声音最丰厚的转盘,半年前我手上的Leedh Classic因为使用长期使用,雷射头寿终正寝无法修复,只好更换成修改过的Vimak DT-1000以及Proceed PDTⅡ转盘。

Proceed PDTⅡ
   很意外吧!很多人以为只有高价的转盘才能搭配最严苛的大型系统,实际上若您真的以声音表现论器材价格,这一部外观方正不花俏的转盘,售价至少要卖到百万元才行。具有百万元声音表现的Proceed PDTⅡ有那些特点呢?首先它声音的能量特别强,目前许多CD转盘声音过于柔弱秀气,遇着大气势时裹足不前;它的中低频厚度及量感目前几乎无人能及(Leedh Classic以及PDTⅠ例外),只要系统够标准,换上Proceed PDTⅡ转盘之后就可以轻易查觉这项独门的特色。很奇怪,这么好的器材怎么反而出现在Mark Levinson的副品牌身上呢?

Theta GⅢ数类转换器
   几年前当Theta设计者「吗啡」先生到家中聆乐时,从他口中对声音的观念与认知,就可以推敲出这部Theta GⅢ的声音走向。他喜欢听现场音乐轻松的发声特性,也注重两极延伸的规格与响应,瞬间的瞬时反应、强大的能量、强烈的冲击性、宽广的音场以及逼真的质感,都是他所追求且喜好的,而我认为这也是一部好器材至少应该具有的基本条件。听过诸多数类转换器之后,我认为Theta GⅢ不但是表现最佳的数类转换器,也是Theta的巅峰之作。选择Theta GⅢ时,尽量以没有加装HDCD译码芯片、高电平大输出、模拟平衡输出为佳。另有一款加装前级音量控制器的Pre版本,声音较瘦弱,不予推荐。

Audio Research LS5 MKⅡ(早期产品)
   系统用得越大的时候,对于器材表现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声音不够饱满、两极不够延伸、音场不够宽广,前级也必须负担一部份责任。在这里推荐的是早期的Audio Research LS5 MKⅡ前级,内部使用十支真空管,看起来虽然令人担心这些真空管的状况,但其声音却是一等一的好。音色透明音质也高贵,虽然不是目前价格最高的前级,却有最高级的表现。我曾经与赖英智听过前、后两个时代生产的LS5 MKⅡ,在零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之下,竟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早期生产的LS5 MKⅡ在声音上更具有轻松宽广的气度,是预算有限音响迷的第一选择。

mbl 6010(早期产品)
   如果您的预算充足,大约1990年以前生产的mbl 6010最值得推荐。就外观来看,mbl 6010算得上是造型最经典的前级,早期的产品采用整块钢板作为面板,外壳则请制造史坦威钢琴的厂商负责烤漆处理,声音与外观真正达到了艺术的境界。mbl生产顶级器材时,会特别以测试仪器进行材料筛选,最高级的IC就使用在mbl 6010身上,因此它虽然采用简单的IC制成,经过了仔细的调声之后,自然出现无人能及的优异表现。与LS-5 MkⅡ前级比较起来,mbl 6010具有更轻松的发声特性,全频段能量更在LS-5 MkⅡ之上,虽然是半导体器材,却拥有真空管在声音上的所有优点,并且进一步超越之。如果您找得到状况如新的mbl 6010,聆听音乐足够矣!

Musical Fidelity A-370.2
   又是一部Musical Fidelity的后级,它的年份比F-18更久,而且它正是我目前驱动GenesisⅡ的现役后级。与F-18相同,它们的体积都不是小儿科等级的产品。A-370.2工作时稍有温度,机箱高度几乎是一般后级的两倍,重量更不落人后。输出功率只有170瓦左右的A-370.2究竟有何能耐呢?首先它推得动GenesisⅠ喇叭,再者它面对B & W 801、Magnepan MG20以及GⅡ.5、GⅡ等大食喇叭时面不改色气不喘。小音量或大气势时,高、中、低频比例不会改变,不若某些后级在大音量下,中低频有容易软脚退缩的现象。依据长期使用的经验得知,世界上若有MF A370.2推不动的喇叭时,该填海的不是扩大机,恐怕是喇叭的设计有问题了。

Musical Fidelity F18
   这是我过去曾经使用的后级之一,它的体型巨大、重量夸张、外观则圆滑秀气,但声音却充满着雄壮威武的气势。F-18内部使用真空管放大,并与晶体管结合成为一部混血后级,输出功率大约200瓦左右。与许多重量级后级相较,不但在音质上一点都不脸红,推力更有凌驾之势,是一部推力与声音兼具的后级扩大机。MF器材推陈出新的速度极快,但制造品质则不甚稳定,由于F-18的体积庞大,内部使用功率组件数量多,挑选二手产品应要注意器材状况以及变压器品质,巨大的变压器或多或少会出现低频振动的噪音,若有机会找到状况良好的F-18后级,世界上几乎没有推不动的喇叭了。

GenesisⅡ
   现场音乐充满着无法计算的能量,不论是钢琴独奏或整个交响乐团的演奏,弱奏与强奏之间的动态对比往往让许多音响器材显出无奈之处,除非使用大型扬声系统,才能缩短与「现场」以及「中性」要求的距离,尽量接近完美的地步。大型扬声系统强调的不完全在大音压的项目上,要获得大音压可以使用号角喇叭轻易达成,巨细靡遗才是好系统具备的要件。弱奏时,轻敲三角铁可以听出袅袅环绕的细微振动;强奏时,数十颗单体全力输出,用尽一切力气重建现场气势。忠于现场不就是「中性」的具体表现吗?想要获得如此享受,GenesisⅠ应该列为第一目标,不然已经停产的GenesisⅡ则是毫不考虑的第二选择。

GenesisⅡ.5
   TAS总编辑HP近十年来的参考喇叭只有两个品牌,它们是Infinity IRS-V以及GenesisⅠ,也都是Arnie Nudell不同时期的作品。当Arnie Nudell自立门户成立Genesis之后,我就从这款GenesisⅡ.5开始试探Genesis的产品,结果令我相当满意,以至于更换为目前的G Ⅱ、GⅠ两套系统。GⅡ.5对于进阶级的发烧友来说相当适合,由于高音单体数量较少,因此高频段能量较好控制,厂方设定好的电子分音超低音相较之下也容易调整,几乎在试听室中一摆,就能发挥及格的表现。初次接触GⅡ.5的音响迷,会对「低频」以及「极低频」重新定义,虽然在量感上仍不及四件式的GⅡ、G Ⅰ,但您会从GⅡ.5身上发现过去从未听过那一段频率的声音,那是相当新鲜有趣的经验。

B&W 801 MKⅢ(早期产品)
   请资深音响迷推荐最适合入门Hi-End领域的喇叭,B&W 801获得的票数一定最多,为何如此受到欢迎呢?最主要的原因当然还是价格与声音表现。但说实在话,我也仅在两个地方听过表现最佳者,推敲其原因是大部分的人会照单购买器材,但却疏于对器材的细心调整,以至于坐拥高级器材,却发出普通声音。在此推荐早期的第三代801,当时一位音响迷使用Hafler大功率扩大机驱动,表现皆已达到最高要求。充份驱动的B&W 801,能量惊人而且声音相当中性,您也绝对想象不到12吋的低音单体也具有震屋瓦的实力,只可惜这样的声音已经日不复见。后期801 MKⅢ则加强了中高频的响应,相较之下较缺乏温润的音色,调整的挑战性更高。

◎张典齐

Linn Sondek(非现役机型)
   LP 唱盘的长青树,初代机种问市时笔者才启蒙不久呢!Linn Sondek至今也不知出了多少代,反正隔那么几年,厂家就会动一下手脚,改良一番,却也不标明是Mark多少,总让人搞不清是第几代。笔者推荐的是 Vahalla之后的机型,着眼点在于Linn的结构简单,功能单纯,简单就比较不容意故障,单纯就好调校。只要是正常健康的货色,用上几年不必担心,而且它会很精确的把藏在LP唱片里的音乐加以再生。至于搭配的唱臂我建议Linn的自家产品,例如Itok。

Esoteric P2
   二手CD转盘要考虑性能的稳定和正常,Esoteric P2使用Teac最高级的VRDS传动系统,性能奇高而稳定性佳,会让人比较放心。它的造型「束结」,输出端子种类齐全,而性能够好,如果价位不贵可以考虑买进。可惜因代理商销售策略的缘故,在台卖出不多,能找到二手或的机会可能也不太多。

Vimak DS-2000
   DAC我只推荐这一部,不是因为它最好,而是因为在业已停产的高级DAC之中,它性能不差而价位不高,很适合精打细算的朋友。事实上DS-2000是音乐性极高的一部DAC,不但全然没有数码声的困扰,而且整体而言声音非常靠近LP,加上优美的弧线造型、优秀的制造品质、优质的音乐表现,是行家应该考虑的一部好机器。

Audio Research SP-11
   管球前级的典范,也是ARC的巅峰之作。虽然年纪一大把,如果保持得好的话,仍然值得拥有。这部经典前级,你需要什么,它就能提供什么,诸如宽频域、一流的动态、宏伟的场面、细腻顺滑的音质,中性而带暖调的音色...,加上齐全的功能,美丽的造型至今仍然闪耀着慑人的光辉。购买时请注意性能完整,并慎选真空管,以求最佳演出。

mbl 6010(早期产品)
   这台前级还要加以介绍吗?价格合不合意是最主要的考虑了。问题是拿廿万买台二手前级有意义吗?何不买一台别牌的新机种呢?有一个现象足以回答这个疑问,那就是mbl 6010b的拥有者想换成c型的时候(很奇怪或者说很合理的是一旦用上6010,很少会换别牌的前级,最可能的还是升级,更换新型的6010!),要把手上的6010b(甚至是6010a)卖掉的话,除非狮子大开口,否则通常都是很容易的,而店家也很乐意估入贴换。很多人愿意承接这台前级实在是其来有自:
第一 、它的性能和声音难有敌手,纵使是旧型6010也仍然能和现下顶级对手相抗不稍退让。
第二、目下的顶级器材音色多走清澈透明路线,弄得不好就会流于偏冷或偏瘦,它圆润丰美的音色正有调和之功,提高系统的音乐性。
第三、6010制作精美豪华,高贵的黑色面板和大方的金色旋钮不因时间而褪色,如果前手小心使用的话,仍会散发那股迷人的贵族气息,非常吸引人的。

Grypgon DM-100后级
   虽然被Antileon所取代,这部后级还是充满着魅力。100瓦纯A类,高电流设计,没有什么喇叭是拙于应付的。机体很热而声音温暖,音质充满美感和密度,我特别喜欢它的外观和坦克级的制作品质,如果要价不贵,而你又能忍受它的热度的话,它会是你的目标。

B&W 801(S2、S3)
   B&W 801纵横江湖超过廿年,到今年才谢幕下台,而声誉不坠。代理商在原厂宣布停产之后,连忙进了最后一批库存,嘉惠台湾音响族,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再来的「蜗牛」式后续机种价格几乎三倍,不是寻常音响族可以轻松拥有的了。最后的机会大家要把握,否则只有找二手的份啦!但纵然是二手,还是值得推荐,一对喇叭畅销几十年必有独到之处。是的,B&W 801的解析力,音域的完整、动态的余域,声音的精准可以列入经典,无怪乎那么多录音室使用它作为鉴听器了。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它的低音不好处理,购买时要有心里准备才好。

GenesisⅡ.5
   喇叭方面,毫不迟疑的,GenesisⅡ.5绝对是首选!这对大家伙至今仍相当有价值,猷是极贵,但我要说它物超所值。只要你的房间够大(否则难以消化与发挥那量大而低沉的低音),够高,而喇叭情况也属正常,不必犹豫,立即拥有,您后悔的机会不会太多!怎么说呢?第一、它的气魄和场面出类拔萃,惊世骇俗而音质音色绝佳。第二、它很好对付,对于扩大机不怎么挑剔,从几瓦的300B到High Power的晶体机大多能够推得不错。这当然也得归功于Genesis的设计,它附了一部低音扩大机,把最难应付的低音全包了。第三、大部分的平板喇叭在摆位和分频点上难度通常都很高,但GenesisⅡ.5是例外,它非常容易就定位,而且分频点的调整极为方便和容易。Highly recommanded!

Spendor G1000第一代
   「平常」一点的喇叭笔者推荐两对,两者恰好都是市面上极少有的长寿机种,我先来讲Spendor G1000第一代,特别强调第一代是很没法子的事,因为现行机型是第二代,不符合本特辑的规定。第一代二手价在五万左右,单体和分频器都和现役机型相同,所不同的在于单体固定的方式。Spendor G1000像是一个模范学生,它没有一个科目是特别突出者的,但反过来讲也没有一个科目欠佳,样样都在水准之上,而且耐超耐听,音乐性十足。使用上十分友善,因为没有特别的癖性,那只高性能的12吋低音也很好驱动,中高音平顺而甜美,能提供广泛的音乐表现。五万元拥有上乘的音乐性、不错的动态以及够劲的低音,何乐而不为?

MIT-330 CVT
   讯号线在音响系统中占相当重要的一环,但我并不主张要花大钱在其上,因上高级的二手货是可以考虑的,因为线材通常折价比较多,其中我认为MIT-330 CVT是很物超所值的。这条线至今仍在笔者的参考系统上服役,着眼点就在于它的声音饱满,低音质量皆属一流,中音柔美多汁,而动态奇佳,非常适合较理性的系统。购买时宜检视端子接头,看看接点牢靠与否,线的裸露部份有没有氧化。

◎黄鸿钧

光悦Rosewood
   对于这颗唱头有两个遗憾,遗憾之一是从未在自己的系统上使用;遗憾之二是它已经停产了。我仅曾经在刘顾问的系统上听过这颗唱头的表现。这个唱头最大的魅力,也是其它唱头所无法企及的,就在于弦乐的质感以及歌唱人声的美感,特别是巴洛克音乐,歌剧演唱者的喉声能量无人能及。除了能量之外,女高音或女歌手的声音毫不尖锐,就像真人在唱歌,毫无粗糙感觉,而且非常甜美。透过光悦Rosewood唱头拾取LP上的沟痕,您绝对无法想象唱片罐头音乐,也可以发出这样的真实甜美音乐。只可惜制造唱头的老先生已经退休,唱头由他儿子继续接手,如果有机会见到此唱头,应该毫不考虑立刻买下来。这颗唱头有多迷人呢?本人十月份将专程至日本寻找此唱头,这样的背书够肯定它的价值了吧!

Theta GⅢ
   过去我使用Mission PCM 7000 CD唱盘,长期使用之后挂点故障,因此开始寻找适用的唱盘。当时Theta GⅢ已经绝版,市面上正风行升级过后的Theta GV,因此二手市场出现了数量相当多的GⅢ。听从刘顾问的建议先买进GⅢ,日后再慢慢寻找转盘。我曾经与Sonic Frontiers SFD-2 MKⅡ比较,Theta GⅢ在动态及弦乐的表现上皆比SFD-2MKⅡ更好,而且GⅢ使用半导体,没有真空管老化的问题,寿命不用担心。唯一缺点为无法使用平衡输入,因为多次实验之后,平衡数字线声音有比RCA数字线好听的趋势。如果寻找二手GⅢ,也建议找到具有平衡输出者为佳。

Audio Research LS5 MKⅡ
   很不好意思,倒不是捧我自己使用的器材,因为我目前正使用这一部前级。我一直喜欢Audio Research的产品,过去使用Infinity IRS Beta喇叭的时候,我使用SP-11前级以及M-300单声道后级,不论喇叭或扩大机,两者在当时皆创下了「高透明度」的新境界。SP-11为电源分离设计,内部使用六支真空管,升级为LS5 MKⅡ之后,真空管剧增为十支,但却拥有更高的解析力及透明感,同时声音也更温暖,而且发声能量更强,不但上下两端的延伸更佳,人声及弦乐的质感皆在SP -11之上。LS5 MKⅡ可以说是非常厚声的前级,相较之下SP-11就比较明亮,并且稍瘦一些,不太适合现代的系统。LS5 MKⅡ也并非全无缺点,不太容易控制的遥控器,且全平衡式设计也阻隔了LP用家在器材搭配上的弹性。因为LS5 MKⅡ并无Phono设计,且大部分的唱头放大器皆为单端设计,虽然可以转接使用,但总是美中不足。

Counterpoint SA-4
   这是少见的OTL加上OCL的设计,这种设计有个特色,当喇叭欧姆数越低的时候,其输出功率便越差;但当阻抗提升时,其输出功率反而会提升。当时曾经以SA -4后级搭配15欧姆的Rogers 3/5a喇叭,表现相当优秀,SA-4几乎可以说是Rogers 3/5a的最佳拍檔。由于输出功率受限于喇叭的阻抗,因此不建议搭配阻抗过低的喇叭。Counterpoint SA-4后级使用的6LF6真空管在市面上比较难找,而使用SA-4时一定要注意散热的问题,不论加装风扇或拆掉机壳吹冷气,只要散热良好,SA-4就可以稳定快乐的工作。

Krell KSA 100(风扇版本)
   这是Krell的成名作,采用纯A类设计,并且曾经造成市场轰动。因为当时市面上出现了Apogee喇叭,它的低阻抗特性把当时的名机一一考倒,烧机挂点者不在少数,当时能够完美驱动Apogee的后级,首推Krell。过去我使用Infinity IRS Beta的时候,也曾经使用Krell KSA 100负责低音柱,除了推力惊人以外,声音质感也值得称赞。它的声音相当细腻,弦乐非常耐听、好听、温暖,钢琴颗粒感质感佳,人声及各方面的表现绝对是顶级名机的典范。

Musical Fidelity F-18
   Musical Fidelity F-18后级几乎可以说是B&W 801的绝配,以预算上来说,如果买得起B&W 801喇叭,F-18的售价刚好与801相配,用家也许愿意购买更昂贵的器材搭配,但效果不见得会比F-18好。曾经使用难推喇叭的用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扩大机输出功率越大,声音质感往往越差,但声音质感好的扩大机,往往输出功率又不足,经常陷于两难的窘境。当然F-18不只能推801,其它难推的喇叭也没有问题,以它的表现而言,足以与三、四十万元级后级相较而不会退阵,可见实力之坚强。与我目前使用的mbl 9006相较呢?若以一部后级驱动GenesisⅡ喇叭,mbl 9006不见得全面胜过F-18 ,F-18的中低频较9006强劲,但9006中高频的质感又胜过F-18。如果每声道各使用一部后级驱动,9006就有把握全面胜过F-18了,但此时 9006的价格早已超过F-18太多了。

GenesisⅡ
   过去向往大喇叭的气势,找到机会购进Infinity IRS Beta四件式喇叭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对喇叭与想象中是完全的两回事,购进喇叭之后梦靥才刚开始。Infinity IRS系列确实让喇叭的设计,造就出一种全新的趋势,喇叭开始很强调细微的解析力以及夸张的极低频延伸,但往往也让喇叭开始变瘦变尖。GⅡ基本上不能把它想成是IRS Beta的升级版,因为相对IRS Beta而言已经是完全不同的设计。GⅡ的个性更温暖、动态更大,声音更中性且承受功率也加大,几乎所有IRS Beta的缺点在此一扫而空。GⅡ最大的突破在于奉送用家的专用超低音扩大机,这真是一项体贴用家的超级福音。以前必须另购一套扩大机推IRS Beta低音柱,为了这部扩大机,往往伤透脑筋而难以解决,许多用家花了钱还不一定能搞定,但Genesis已经把大部分难题都解决了,您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搞定摆位以及设定参数就行了。

Genesis GⅡ.5
   如果您没有很多时间也没有很大的空间,调整音响的功夫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偏偏心中又想使用大喇叭时,GⅡ.5就非常适合您使用。Arnie Nudell确实对于设计喇叭很有一套,以目前市面上的喇叭而言,相同价位要突破GⅡ.5、GⅡ等喇叭的表现非常困难。这款喇叭的优点相信其它主笔已经详述了,对于有心进阶的音响迷,我要给予的意见是:如果见到GⅡ.5出现在二手市场时,一定要想办法在第一时间抢下,市面上有很多人随时密切注意这对喇叭,迟了就怕买不到!

ProAC Tablette
   记得多年前认识李富桂先生的时候,曾经在他家聆听Rogers 3/5a 15欧姆版,那里的声音让很多人留下深刻的美声印象,大家也普遍以为Rogers 3/5a 15欧姆版本是小喇叭的极限。但自从Pro AC Tablette出现之后,让我对于小喇叭有更大的惊讶,深深体会到小喇叭也能够营造出更大的空间感。Tablette的中高频以及弦乐质感,完全不输给 Rogers 3/5a,两者皆具有第一流的音质,但Tablette可以营造出比3/5a更大的能量、透明度、音场以及动态等,这些都让小喇叭的极限再向前推进一些。但Tablette系列后来开始改款,声音也逐渐走了样,越更新的版本声音越瘦,已经逐渐失去了过去甜美的质感,人声及乐器的质感不若过去聆听时的感动。

Rogers LS3/5a(15欧姆版本)
   回想起来第一次见识到所谓的三度空间音场,就是十几年前在李富桂家里听到的那套组合,当时的器材搭配为Rogers 3/5a加上Rogers超低音,并使用Quick Silver 60瓦管机驱动。而播放的曲子当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西贝流士的芬兰颂,这套组合发出的弦乐,一片一片地扑向聆听者,声音的质感极为柔美,真所谓丝绸般的光泽在此重现,感动得全身都起鸡皮疙瘩!当时大家都肯定Rogers LS3/5a为小喇叭的经典之作,直到Pro AC Tablette的出现,才威胁到3/5a的地位。但随后Tablette不断改款,以不变应万变的3/5a反而继续稳坐宝座,一直到现在,3/5a传奇仍然不断被各阶层音响迷所津津乐道。

◎李陵

Vimak DT800
   我一直希望能想出一部价格合宜、又不会过分落伍的CD唱盘,最后还是只能选出这部价格不赀的Vimak DT800。DT800使用飞利浦史上最耐用最好声的CDM9系列传动结构,机箱扎实无伦,电源供应也远胜寻常CD唱盘,加上Vimak著名的数字模拟转换线路,使得这部CD唱盘在二手市场之中格外引人注目。Vimak器材对于垫材与电源线向来敏感,请尽量多方面尝试。输出有多段可调,我个人偏好较大的输出,取其较富男子气概,您当然也可以视个人口味来调整,以取得最佳效果。此外,根据曹医师与刘仁阳前辈的经验,Vimak的器材经过修改可以更上一层楼,这也是您选择DT800时一个值得考虑的重点。

Proceed PDT2
   一言以蔽之,在同价位里您不可能买到更好声的CD转盘。我曾经在包括刘仁阳前辈家中的几处场合听过这部停产已久的CD转盘,迄今为止PDT2已经击败过多部价位更高的CD转盘,其中不乏名厂旗舰产品。可惜的是,自从PDT2好声的消息传出以后,代理商仅存的几部陈年库存早被一抢而空,二手市场上供应量也相当有限。PDT2的好处在于中频厚实,低频与极低频的份量、冲击力、与延伸都是一流中的一流,系统频宽愈宽,愈能体会到PDT2的好处。不过, Madrigal出品的器材对于电源好坏有传统性的敏感,这方面您必须特别留意,否则上述的好处都会大打折扣。搭配的数字模拟转换器以美系Theta或者 Sonic Frontier个性上最适合。同厂的PDP2也不错,只是一样要注意电源。

ARC LS2
   在我离开台湾之前,这部只用一根6DJ8真空管的ARC前级二手价格不贵。我不知道它现在要卖多少钱,只要仍在五万元以内且状况正常,我建议您看到赶快抢。我听过的前级不少,但是真正会让我想拿钱出来购买的二手前级,目前就只有LS2这么一部。LS2的声音属于传统的ARC声,空间感强烈、音场宽深、动态强、定位准、层次感井然,非常能讨好现代音响迷的耳朵。唯一的小缺点是中频稍微不够厚实(与6010之类的比),所以在搭配真空管时要多花点心思。至于是否需要购买平衡端子的LS2B?我个人并不觉得LS2B声音更好,也不觉得平衡式接法声音更好,如果有得选,最好亲耳比较过再作决定。

Music Fidelity P270
   MF的大功率后级素来有几个优点,一是声底温暖醇厚耐听,二是驱动力扎实强劲,三则是价格与同等实力其它厂牌后级比较异常实在。不过,MF的后级也有几个需要留意的地方,例如它多数使用平实材料,因此在购买二手货前必须确定其状况是否正常;其次是MF搭配前级相当挑剔,同厂前级又不一定是最佳搭配,经验之中以搭配ARC最能发挥出好处。MF的后级也可以改,最便宜的方式是修改喇叭输出端子的一小段线材。Prime AV廖主编的一部P270就更换了他自光华商场购得的一段多芯镀银线,结果声音之好让改机高手也啧啧称奇。想改MF后级的音响同好们不一定要花大钱,有时平价零件一样可以出现奇迹。

BBC LS3/5a(15欧姆版)
   作为一对小喇叭,BBC LS3/5a的优缺点都是明显的。它的二端延伸不是最好的,音场不是最宽深的,动态不是最强的,但是整体而言却是中频段最迷人的,同时也是平衡度最好、最耐听的。我不习惯在硕大宽深充满空气感的音场里听不到低音大提琴,我也不愿意为了那十几公分的音场宽深度牺牲中频的厚度,所以我选择了重买LS3/5a。如果您也像我一样,需要在三、四坪小空间中聆听音乐,请试试一对LS3/5a,加上一部中低价位的真空管综合扩大机,您会发现原来听音响听音乐也可以这么单纯。以新喇叭来说,或许LS3/5a已经不再划算。但是以二手市场的价位而言,考虑到15欧姆版LS3/5a同时还具有历史收藏价值,我认为这是最值得购买的一对二手喇叭。

Clements Little 「D」 Wood
   这对喇叭当年在台上市的时间并不长,加上代理推广并不积极,所以并没有很好的销售成绩。不过,纯以声音做工用料而论,我认为它是一对非常值得考虑的喇叭(尤其是在二手市场)。这是二音路二单体的设计,高音使用丝带单体,极高频延伸无论量感或是质感都不输给昂贵的Genesis或者Dynaudio;中低音使用一只长冲程小口径单体,搭配传输线式喇叭箱,可以产生延伸足够的低频,同时保留中频的厚度与质感。这对喇叭有二种型号,有wood字尾的使用木造喇叭箱,无论做工或外观都好上一截,请记得要买这一款。在声音特性上,它类似LS3/5A与TabletteⅢ的综合体,耐听之余也有足够的音响性,但是后级一定要够力,否则中低音锥盆单体会追不上高音的丝带单体。当年原厂设计的脚架是有仰角的,您搭配脚架的时候请不要忘记。

Dynaudio Special One
   Special One是Dynaudio第一对采用所谓「万中选一」单体的小喇叭,同时也是我个人认为该厂目前为止整体平衡度最高、定价最实在的一对小喇叭。如果您能找到一部够力够厚的后级(例如我前面推荐的P270),Special One所呈现的音响境界可能会让许多更贵更大的Dynaudio感到汗颜。我个人最欣赏它的几个优点:一是如丝绸般华贵的高频与接近无休止的延伸能力,这方面绝对不是寻常平价小喇叭所能企及的;二是深不可测的功率承受与接近ATC水平的强大动态及声音密度,听起来实在很不像是在听小喇叭;三则是它罕见的高平衡度与中频厚度,这在Dynaudio家族中是不多见的美德,即使不加超低音也相当耐听。当然,Special One所使用的Variovent设计对后级驱动力的无理要求则是您在购买之前所必须认识的。在听过这么多对的Dynaudio之后,不论价位或者设计,这仍然是我唯一想要长期拥有的Dynaudio。

Genesis IM 8300(F)
   记得当年香港音响前辈Leo初次在CES听到这对喇叭时(搭配一对同厂Servo 12超低音)的评语竟然是「这对喇叭可以『撕裂空间』」,可见得IM 8300实力之雄厚。当然,IM 8300不能与现在的Genesis大喇叭相比。不过对于能力有限的人来说,IM 8300其实也够好了。IM 8300最重要的设计在于Arnie独家的圆形丝带高音单体,这颗单体延伸漂亮不说,最重要的好处是质感极佳,已经可以让人领略「高贵」二字何义。修改自 MB Quart的金属材质中音半球型单体后来也用在Genesis V上,虽然中频不特别厚实,却十分中性。至于碳纤维的低音单体则也是日后在Genesis各款喇叭上常用的,有着反应精准、干净俐落的特性。在搭配调整正确的状况之下,IM 8300其实可以与许多十万元级的喇叭平起平坐,甚至尤有过之。

ProAc TabletteⅢ
   在ProAc前后多款Tablette之中,我特别偏爱TabletteⅢ。与前一款产品比较之下,它的高频更滑顺、质感也更好。与后一款 Tablette 50比较,除了低频延伸略输之外,它的整体高频延伸与质感还是较佳。个人认为买ProAc Tablette系列的目的就是要听中高频以上的部份,所以我宁取TabletteⅢ而不取Tablette 50。音响迷们有机会时可以比较看看,看您是不是认同我的说法。玩TabletteⅢ最好能加超低音,可以得到类似小型Genesis系统的乐趣。如果您的预算不能负担一对高价超低音,则最好能买类似Mirage之类双向发声的超低音,调整起来比较容易。当然,若是您有办法找到当年Rogers搭配 LS3/5A用的LB-1就更好了,又便宜音色又合,只是摆位上要稍费思量。

Ruark Rhapsody
其实,会选上Rhapsody与声音的关系并不大,反而是它独特的造型与做工有关系得多。纯以声音而言,Rhapsody属于标准的Ruark声底,朴实、自然、中频中性偏紧、高频干净略带甜味、低频质感优良但延伸有限,并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但是Rhapsody仿古董英国家具式的造型与Ruark 超一流的木工手艺使得这对喇叭凭添不少收藏价值。似这种尺寸的五斗柜,以同样的木工品质在加拿大可能可以卖到一千至一千五百元加币。我记得 Rhapsody当年的台币定价大概是三四万,想到这里就不由得要深深后悔当年为什么没有贷款买下一对紫杉木的Rhapsody。只可惜Rhapsody 停产久矣,二手市场也从未见到有人出售这对喇叭,看来这辈子大概是买不着了。

◎杨德宜

EMT 981
   环顾这十年来停产的数字器材,唯一会让我想找一部来永久收藏的就只有EMT 981了。这部专为录音室设计的专业机种功能超强,比起第一代的EMT 980显得成熟许多,充满专业气息的另类外观更是令我心动不已。即使在EMT 981刚面市时,标准的16位译码线路就已经稍嫌老旧,但是它偏偏就能够提供饱满且正确无误的声音,让众多发烧友怀疑EMT好声的秘诀究竟为何;有人说它的电源做得好,有人认为零件严谨筛选配对才得以好声,更有人揣测机箱的外型尺寸正确才是重点。我可以很确定的是,以EMT 981的专业品质与原厂售后服务来说,用家可以放心大胆的继续使用到CD末代。许多发烧友至今仍将它当作CD转盘使用,所以很难在市面上看到二手货。

Class&#39e DR-6
前一阵子到本刊资深主笔李富桂先生家中拜访,对他不轻易更换器材的坚持印象深刻,而整套系统中最让我希望拥有的,当然首推这部Class&#39e DR-6。DR-6不是Class&#39e有史以来最贵的前级,但绝对是他们家最畅销、最富盛名的经典器材,许多人当年以它搭配同厂纯A类25瓦后级(外型一样其貌不扬),接连发出「可以听过世」的惊叹号!无论从「音响二十要」的任何一个项目来评断,DR-6都肯定不能登上荣耀的最高峰,不过说起平易近人的声音个性与价格,还有它在唱头放大级温润柔顺的表现,都会让人忍不住把它当作长期相伴的好朋友;相信这也是在耐用程度以外,李兄至今还舍不得将它换下来的原因。

Mark Levinson No. 26XL
   Madrigal公司在「20」时期一共生产过三部前级,其中采用铁弗龙线路板的No. 26SXL售价最高,面市时间最短,同时也是二手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产品。为什么我会推荐原始版的No. 26XL?主要还是取其价格合理与堪称为里程碑的形象。第一代No. 26XL面市超过十年,当初未加装任何额外配备的情况下价格约十多万元,在今天器材价格动辄上百万的市场中比较简直是小儿科;二手行情相对之下非常保值,不过拥有的可行性也高了许多。要能符合我心目中的「经典器材」标准,除了声音表现、Hi-End精神与品牌形象以外,制造品质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单以前级这个种类来说,No. 26XL绝对是我会第一件想到的器材。

Gryphon DM-100
   什么是「经典器材」?能够让那些有机会拥有却失之交臂的人感叹不已,或是曾经拥有却一时鬼迷心窍轻易让出的人大呼后悔,这样的标准够严格了吧!我已经不只一次听过前任Gryphon DM-100的用家说:「那真是一部好后级,可惜......」可惜什么?因为工作温度太高,放在家里会心惊胆跳,最后只好为求安全放弃好声。其实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纯A类高热的器材不少,只不过DM-100的体积不算硕大,重量也和No. 23相去不远,自然很容易让人以为它正在超额工作,惹得用家神经兮兮也就不足为奇了。DM-100的声音温暖异常,驱动力也是可圈可点,若是再将 Gryphon家族惯有的精致艺术气息考虑在内,这部后级绝对值得收藏。

Jeff Rowland Model 7F
   我一直很纳闷一件事:为什么早期的Jeff Rowland二手行情始终不好?就拿这对每声道350瓦的后级来说吧,您得花多少钱才能够找到制造品质相等,金属加工层次一样精细,还有驱动力同样坚强的器材?不容易吧!所以Model 7F更是让我觉得格外值得搜寻。这套Jeff Rowland的昔日旗舰曾经出现过几个版本,不过还是以最新的「7F」最受音响迷青睐,本刊资深主笔郑泽孝至今还舍不得把它换掉。建议您如果在二手市场上见到Model 7F,状况、价格又深得您心,不妨放心大胆的抢下来收藏。

Krell KRS-200
   Krell 在KSA-250之前的每一款产品都令我心动过,不过若是谈及想要拥有的欲望,自然非昔日旗舰KRS-200莫属。与今天音响市场充斥着「霸王级」扩大机的情况作比较,您可能不觉得这部纯A类200瓦的单声道后级有什么了不起。不过KRS-200的重量在当年可是世界第一,同厂亦是发烧至极的KMA- 400功率输出比它多了一倍,重量却只有一半不到!这下子您就该知道KRS-200是「有料到极点」的产品 -每一级独立正负电源供应,1,800VA的环形变压器,还有每声道12只大功率MOS-FET作并联推挽输出。KRS后来被新旗舰KAS系列所取代,四件式机箱设计更为吓人,不过KRS系列不但二手价格较为合理,外观造型也是我个人认为Krell最有个性的一件设计。

Mark Levinson No. 20.5XL
   若是将当年的美金售价与台币定价换算,Mark Levinson与Krell无疑是最值得本地音响迷购买的高价产品。就我个人的看法,Mark Levinson在No. 20.5XL初期的价格最合理(事实上应该说非常划算),而No. 20.5与No. 20.6之间的产品差异,又不若最早No. 20升级至No. 20.5来得大;加上Madrigal从来不吝于为用家提供升级服务,所以我认为No. 20.5XL最值得音响迷极力搜寻,日后若不满足还可以请代理商升级为No. 20.6XL。许多人觉得No. 20系列体积硕大,功率却只有No. 23的一半实在不太划算,事实上您只要深入了解它源源不绝的供电能力有多惊人,还有那罕见货真价实的纯A类工作模式,就不难想象为何Madrigal会将它列为「Reference」等级的指针性产品(另外两款为后来的No. 33与No. 33H)。无论是哪一代的No. 20系列后级,在二手市场上都是稀有动物,想要收藏的人可得多费心搜寻。

Threshold S-550e
   过去十年来出现过的经典后级不少,不过若将「比较能够负担的价格」这项因素考量在内,我只能想得出两款:Mark Levinson No. 23.5与Threshold S-550e。不过No. 23.5后来价格大涨,相形之下S-550e更是抵买。Threshold在同一时期推出了两个后级系列 -纯A类的「SA」系列,以及A/AB类的「S」系列。这两个系列的每一款产品都相当不错,可是考虑到Threshold向来对保护线路兴趣缺缺,纯A类的工作状态似乎有些危险,所以我只推荐「S」系列最顶级的S-550e。这部后级在五十瓦以内仍是纯A类工作状态,AB类则可以输出多达250瓦的功率,对付大多数的喇叭绝对游刃有余。新视听主编廖斐森多年前在「音响论坛」编辑部时即是S-550e的用家,至今还常常听他说:「好器材,没留下来真可惜。」

Cello Amati(AR单体版)
   最近听过几款以老AR单体为主体的喇叭,愈觉得那派「老AR万岁」的人坚持得有道理 -声音自然迷人的程度,确实不是现代喇叭能够模仿的。不过标榜老AR单体的喇叭设计不少,唯一能让我心动想收藏,甚至完全不用担心制造品质的也只有 Cello Amati了。这款喇叭在多年前红极一时,有些多金之士还指定非「可利安」音箱材质不买,更有用家以Cello专用脚架将两对Amati「夹」起来使用,气势、音场规模都不是一对Amati所能比拟的;不过这款喇叭原本就稀少,要想找到两对状况一样好的更是难上加难。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Cello至今仍然提供全新的Amati,不过单体已经改为Dynaudio的产品,有兴趣的人不妨试听比较一番。

Sonus Faber Elacta Amator
   前两期才评论过Elacta AmatorⅡ,这是否代表着第一代产品比较好?当然不是那个意思。整体而言,Elacta AmatorⅡ改变的幅度颇大,几乎可以说是外型相似的另一款设计,所以自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声音特色来。就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第一代Elacta Amator的价格相当合理,而且早期产品的制造方式非常近似意大利高级家具,自然非常值得收藏。至于这款喇叭的好处呢?这些年来它早已成为Hi-End 小喇叭的代名词,好处还需要我多说吗?

◎江俊德

Marantz CD95
   这是我的第一部CD唱盘,购买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它的重量令人意外,好象里头装了石头一样;它的外观漂亮,下压式的面板内暗藏许多按键;它的动作稳重,承片盘动作时几乎没有声音;它使用两颗皇冠级Philips TDA 1541芯片(包括目前Marantz旗舰级数类转换器及Philips最高级的CD唱盘仍然使用此芯片)。说穿了,它其实就是过去Philips最高级的分离式数字系统LHH 1000的合体,因此内部电路非常扎实,改机之后效果更是令人意外的好,因此不少资深音响迷家中仍然保留着这一部古早的CD唱盘 -虽然目前它已经值不了多少钱了。

Proceed PDTⅡ
   这部CD转盘应该要感谢刘顾问的细心发掘。过去音响论坛评论此转盘时,竟然只给予两颗星的超烂评价,后来刘顾问的转盘寿终正寝,向许多代理商借来不同厂牌、不同价位的转盘一一挑选,每部转盘在系统上接受一视同仁的测试,试图找出最适合自己口味的转盘。结果这部外观奇丑无比的转盘雀屏中选,消息一传出纷纷跌破大家的眼镜,但是实际一听,却又不得不令人信服,在刘顾问的口中,PDTⅡ足以与无限价位的转盘相较而面不失色,但,它终究还是停产了,我手脚加速在代理商剩下最后五部时抢下一部。现在有那些人使用这部转盘?包括过去赖主编换下了Denon DCD-S1、郭世鼎换下了CEC TL-1,黄鸿钧以及我目前都是这部外观「奇丑」、评价极「烂」转盘的忠实用家。您有兴趣吗?睁大眼睛在二手市场寻找了!

Theta GⅢ
   自从刘顾问从Theta GⅡ升级至GⅢ之后,就没有随着Theta改款的脚步随着升级。主要原因是:他认为GⅢ的声音比GⅤa更适合他的系统。我也曾经带着不同的DAC到他的系统上试听比较,结论是:我自己也要找一部GⅢ才行,因为GⅢ真的很棒。GⅢ的特色在于拥有强大的冲击性,以及沉且稳重的极低频,这对于使用大型系统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声音要素之一。内部使用DSP做数字滤波运算,每声道使用两颗BB PCM 63PK DAC芯片,经过模拟滤波之后,加上输出电流极大的BUF 03功率Buffer组件输出,因此论输出电平、输出电流,都胜过绝大部分数类转换器。而升级后的GⅤ主要就是修改模拟滤波之后的电路,并且使用 Analog Device公司的OP作输出(mbl 1611内部也使用相同厂牌的OP),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强大的冲击性及气势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较温柔纤细的声音。

Sonic Frontiers SFL-2MKⅡ
   其实值得推荐的前级不只一部,至少在我眼中符合标准的就有mbl 6010以及Audio Research LS5MKⅡ,但相信其它主笔会对它们做第一推荐,因此我来介绍另一部值得购买的前级:Sonic Frontiers SFL-2。推荐的理由之一当然是声音的表现,相较之下SFL-1的「活力」比mbl及ARC LS5MKⅡ还多,因此有人说它听起来有点「冲」,但在我的系统上反而需要强悍点的个性。理由之二是它的二手价格不高(若以原价来说应该说很惨吧!),以现在市面上的行情来说,非常抵买划算。理由之三是:它采用电源分离式设计,真空管放大,内部猛料塞满整个机箱,就算以目前的价格买材料,还不见得买的齐全呢!唯一缺点是:没有遥控。

Krell KSA 300S
   这是过去赖英智的参考后级,也可以说是少数输出功率超过300瓦的大电流后级,重量超过一百公斤,厚重的钢甲以及脸盆大的2KVA变压器,都让我对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一部纯A类后级,使用独创设计的「持续动态偏压」设计,面板上有四个指示灯,随时指示目前的偏压状况。包括赖兄在内等人认为KSA 300S的声音过于笨重呆板,蛮力虽强但却像大拖车一样快活不起来,但我却认为拿来推速度快的喇叭或低音部份,拥有难得的强大驱动能力。新一代的 Krell FPB后级已经改善这个缺点,但似乎又失去了以往厚重沉稳的低频,可见扩大机要全面性的讨好并不简单。这部后级目前价格让人觉得和蔼可亲,但不是每位音响迷皆适用,如果您的喇叭需要蛮力,又想拥有名牌,需要将速度拉慢一些的,Krell KSA 300S后级值得考虑。另外还有功率较小的KSA 200S,目前价格应该更划算。

B&W 801MKⅡ
   B&W 801MKⅡ大家都知道,应该也有机会在不同的场合听过,但却很少人有机会听过第一代或第二代的801。如果您对声音的欣赏角度与我相同的话,我想您应该不会反对「第二代801比第三代801好听」这句话。第二代801拥有更饱满的中低频份量,然而金属高音却温润得很,完全没有一丝「金属」的味道。801 难推吗?第三代也许是,但第二代保证比第三代轻松许多,也许是Run-In的时间够久悬边早已软化,使用一般的综合扩大机就可以挤出鬼太鼓的极低频,不要说您怀疑,连我实际接触之后也觉得莫名其妙。唯一要担心的就是低音单体橡胶悬边老化。

Daihoquest DQ-30i
   这一对喇叭在台湾还没来得及红,就已经停产退出江湖了。这是我在台北蔡法官家中听到的,它的外型像是把Quad静电喇叭拉高,高、中音单体使用开放式设计,与过去曾经红过一时的Alon相当类似(或现在的AR Limit系列也采用类似的设计)。DQ-30i的特点在于拥有蓬松及延伸的低频,其音色及音质都在水准之上,并且拥有极低的音染,使用一部60瓦的真空管扩大机就可以让它飞天钻地。DQ-30i的效率颇高,不须要大功率后级也可以享受大动态的气势,而且声音还非常迷人!

GenesisⅡ.5
   Arnie Nudell离开Infinity成立Genesis之后,签名系列中第一对售价低于一百万元的喇叭,包括刘顾问、士林曹医师、赖英智以及主笔郭世鼎等,都曾经使用过这对喇叭,效果如何就不必我多说了。但为何这么好的喇叭要停产呢?GⅡ.5与GⅡ、GⅠ一样使用弧型大障板,面板宽度比GⅡ还宽,专利设计的平面铝带高音前三后一,中音则是条状铝带,低音单体前后各一,并使用专用伺服扩大机驱动。由于体积较小,因此适合一般家庭摆设,然而其中低频厚度却往往比调校不当的GⅡ还理想,发声能量在同价位中几乎找不到对手,但也请用家不要吝啬对扩大机及线材的投资。当然它现在则是我梦寐以求的目标之一。

Rogers LS3/5a(15欧姆版本)
   说来也许会令您感到意外,这也是我的第一对喇叭,而且我买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它就是3/5a(当时我还不算是音响迷,购买时一万六)!它的好就不必我多赘言了,如何的称赞都是多余的,买它的时候我还在念书阶段,平时听音乐需要一对小喇叭,利用自己DIY的30瓦扩大机,就这样渡过了很美好的一段时光,现在想起来真是令人怀念。小喇叭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声音越来越甜美,完全感觉不出它哪里难推,温温顺顺的声音完全没有火气。五年之后低音橡皮悬边溃烂,在过去的中华商场请人重新修补之后以原价出让。现在值不值得再寻找15欧姆版的3/5a?我认为已经没有必要了,即使找到单体可能也状况不良,新版的3/5a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声音就会逐渐进入状况,声音同样温润柔美。

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
   意大利的产品总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各种人的注意,不可否认它曾经是我梦寐以求的喇叭,即使它的声音过于渲染、不够中性,但却很迷人。最早期的Electa Amator侧板使用榫接处理,锯齿状的接缝看起来在心中就扬起一股高级家具的感觉,前后板以硬牛皮紧绷,充分运用意大利家具的处理方式来制作喇叭。中期之后的Electa Amator榫接处理不见了,只剩下旗舰Extrema继续沿用此技术,虽然声音没有明显变化,但总令人留下一些遗憾。张典齐医师曾经把这对喇叭与 B&W Silver Signature 25做比较,说它们是世界上最贵也最值得购买的小喇叭(以当时的角度而言),赖英智在使用Alon及Genesis之前也以它做为参考喇叭,。曾经在音响论坛任职的李陵、陈弘志、何文哲、廖斐森等人,曾经都是Sonus Faber的爱用者,即使今日我已经使用大喇叭,仍然对它念念不忘,可见它对我的吸引力。

◎赖英智

Theta GⅢ
   尽管喊得震天架响,24 Bit的未来仍未明确,我唯一推荐的Theta GⅢ数类转换器只有20 Bit解析力,应可安然渡过本世纪。要找GⅢ最好是原厂的平衡式版本,也不需要加装HDCD附件,它的广大音场、饱满音像、丰沛低频与实实在在的乐器质感,都是值得称道的。有些人或许认为GⅢ的高频不够细致精巧,表现有点粗线条,不过习惯了Theta的补药,却常会嫌其它产品过于纤细苗条呢。改良过的G Ⅴa有更快的速度与更好的细节,高频也圆润了,但中低频却少了(还是比别人多),它是GⅢ之外的另一选择。喜欢高贵华美的,只能找mbl或Sonic Frontiers了,不过GⅢ的二手行情不算太高,还是相当吸引人的。

Audio Research LS5 MKⅡ
   在LS2达到真空管/晶体混血的技艺高峰后,ARC改变方向所推出的全真空管/全平衡式前级,一口气用了十只6922的双三极管。除了因为全平衡端子使用稍有不便外,LS5 MKⅡ的声音表现难以挑剔,刘仁阳顾问还说这是买不起MBL 6010者的最佳选择。LS5 MKⅡ比第一代产品更透明,又没有MKⅢ那么的清亮,它的高音圆滑而温暖,质感软中带着韧性,三度空间感极佳,栩栩如生的音像尤其令人称道,只在极低频的凝聚与权威性上稍有保留。以它搭配同厂的VT-150后级,对爱乐朋友绝对是世纪末的最佳选择之一。目前LS5 MKⅡ二手行情仍然不错,比较伤脑筋的是如何帮它找到好真空管,ARC原厂有售特选的低杂音苏联管,可邮购;要不然就必须一次更换四支输入级的真空管。

Gryphon DM-100
   每边输出100瓦的纯A类晶体后级,DM-100的单声道版本就变成ReferenceⅠ,用来驱动像Genesis四件式喇叭等大家伙都不成问题。丹麦的工艺设计让DM-100拥有威猛无比的外观,使用时与它的温度相辉映,巧的是Gryphon的声底也偏向暖调,挥洒出来的色彩相当浓郁,低频的庞大雄伟与源源不绝的能量,正好是老板佛莱明的写照,Genesis过去就以Gryphon当作参考器材。有朋友用DM-100推大食的Sonus Faber Extrema喇叭,除了醇厚的音质诱人外,极高的密度与逼真的重量感,都会使人对Gryphon大为折服。在香港买DM-100划算至极,但如何把装甲雄狮扛回来将是大问题,同时它是纯A类后级,虽然大量用了耐高温且昂贵的Rifa电容,健康状况仍须特别留意。

Jeff Rowland 7F
   第一代的Model 7单声道后级早在1984年就推出了,历经数次改良,Model 7F在1991年问世,整个线路构造已经非常接近后来的Model 8与Model 9。目前Jeff Rowland 7F的二手行情来说,同样的价钱到哪买输出功率350瓦的单声道后级?何况Jeff Rowland的金属加工一流,线路也很扎实,用再久也不怕坏;而且它家的扩大机一脉相承,声音都很类似,用再久也不怕落伍。如同吃素的设计者一样温文儒雅,Jeff Rowland 7F的声音柔软没有火气,速度、瞬时与透明度或许不如一些新产品,但音乐性却是它最强的地方,用来搭配Martin-Logan、Apogee、 Magnepan等平面喇叭恰能相辅相成,前级用Cello、Spectral等也是很好的建议。

Krell KSA-300S
   前代产品KSA-250大受好评,但纯A类所带来的高温与高故障率同样伤脑筋,于是Krell在1992年推出划时代的新扩大机,包括旗舰KAS与输出功率 300瓦的KSA-300S后级。此一系列扩大机利用快速自动偏压的方式,让所有输出功率都保持纯A类状态,不用时又毫无温度,在1Ω负载时可输出 2400瓦,加上近百公斤的重量,谁敢说它不是大力士!KSA-300S比KSA-250的中频稍轻一些,又比新的FPB系列拥有更佳的暖度与饱满度,在速度、透明度与解析力方面则比FPB系列略有不及。无论推任何喇叭都是一副悠哉模样,达到轻松自若的感觉,这是KSA-300S最令人心动的地方。以目前二手的KSA-300S来说,它大概是故障率最低的纯A类后级了。

Mark Levinson No.20
   所谓的No.20系列包括1986年推出的No.20、1989年改款的No.20.5,以及1992年二度改款的No.20.6,这是M.L.继ML2 (输出功率25瓦/8Ω)之后唯一的纯A类后级。只要是正式代理商的产品,都可以付费进行升级,把输入级的线路板换掉,因此哪一型倒无所谓,二手行情也不一样。输出功率100瓦(400瓦/2Ω)的No.20单声道后级,千万别小看它,潜能无限的推动力只怕新产品都有所不及。一般M.L.的扩大机都过于中性以至略偏冷调,在No.20身上同样找不到什么染色,不过它有少见的细致严谨质感,中频平顺舒畅,低频的控制力一流,动态对比也气势滂沱。不过早期 No.20卖得不多,想在二手市场寻找要多费点力气。

Genesis Ⅱ.5
   在Genesis的大家伙中,GⅡ.5无疑是最抵买,也最容易达到良好效果的。四件式的Genesis喇叭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摆设,更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调整,反而不如一体式的GⅡ.5来得方便。它的中高音单体与GⅡ相同,音域直上30KHz;每边两只12吋低音附上一台伺服扩大机,能轻易发出20Hz以下极低频(就看你房间够不够大),两片大翅膀倒是占了不少面积,因此小房间仍然不适合它发威。比起新款的G300或G350,GⅡ.5的高频延伸、瞬时反应与透明度略逊一筹,但是中低频的饱满与浑厚又扳回一成,整体平衡度一流。另一个好消息是GⅡ.5很容易推动,60瓦的Pass Lab后级就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再仔细调整低音伺服扩大机的相位与高通、低通,GⅡ.5立刻就能撑开一幅特丽七彩大画面。

Martin-Logan Aerius
   这是Martin-Logan最小型,可能也是最成功的静电/锥盆单体混血喇叭,第一代产品在1992年推出,96年改款后称为AeriusⅡ。虽然SL -3、Monolith、Quest等其它Martin-Logan的混血喇叭拥有更宽广的音域,只用了20公分低音单体的Aerius却在速度的一致性、分频点的衔接上更加成熟,几乎找不出缺点了。最重要的是Aerius售价合理,容易推动(89dB),体型小巧容易摆位,非常适合一般人使用。台湾前代理商结束营业后,银行拍卖了一批Aerius,每对两万元不到,错过之后连我都很懊恼,幸好二手Aerius也很便宜。唯一要注意的是静电振膜一段时间后必须更换,请先确定零件来源无虞或使用状态。

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
   1988年推出的Electa Amator,持续畅销到去年才大改款成AmatorⅡ,但这对Sonus Faber的开山作已经成为小喇叭中的经典产品了。大约编号1000以前的Electa Amator,音箱上每块胡桃原木都是手工榫接的,以后逐渐改成胶合制造,前者当然更有收藏价值。天然原木美色,窈窕诱人曲线,加上有中型喇叭规模的声音表现,都是Electa Amator吸引人的地方。虽然Sonus Faber后来推出旗舰Extrema与昂贵的Guarneri Homage,以及许多徒子徒孙们,不过个人以为Electa Amator是平均表现最好的一对喇叭(可能与它用了顶级Dynaudio单体有关)。把它放在云石/原木脚架上,配上质感好、驱动力强的扩大机,无论用看的或听的,它都是艺术品。

Stax Lambda-Signature+SRM-T1
   很多人可能不晓得,Stax在95年底曾暂停营业,公司从株式会社改成有限会社后才又重新出发。老板换人后,也许声音传统将会调整,老的Lambda- Signature+SRM-T1静电耳机系统就更令人怀念了。新的Nova Signature、Classic、Basic系列耳机由于振膜改良,在冲击力与频宽方面都有进步,但老耳机一方面用真皮的头带与耳垫(现在都是人造皮),一方面有较柔和的听感,呈现出不同的趣味。SRM-T1是Stax第一部真空管放大的驱动器,Stax曾经制作过超级的纯A类扩大机,这方面的技术不错,只要换上好的真空管,这套耳机组合绝对可媲美数十万元级的音响。Stax是唯一能在二手市场买到的耳机(其它品牌店家根本不收),不妨试试运气吧。

 

[转载]《芙蓉锦江.百芳林》合刊推出“新诗百年纪念专号”

$
0
0

最近,在全国深具影响的《作家网》和《诗生活网》,分别在首页《刊物目录》和《诗通社》先后报道《芙蓉锦江.百芳林》合刊推出“新诗百年纪念专号”,全文如下:

近日,由成都市作家协会诗歌工作委员会会刊与邛崃市教育学会会刊主办、邛崃市教育学会诗歌研究室承办的《芙蓉锦江.百芳林》合刊“新诗百年纪念专号”问世,该刊大16开,正文240页,设有 “流派诗选”、“诗群诗选”共计45个栏目,发表胡适、梁宗岱、朱湘、冰心、郭沫若、汪静之、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冯至、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艾青、牛汉、郑敏、穆旦、陈敬容、纪弦、郑愁予、覃子豪、周梦蝶、罗门、余光中、痖弦、洛夫、闻捷、郭小川、蔡其矫、食指、顾城、北岛、江河、梁小斌、芒克、舒婷、严力、杨炼、吉狄马加、昌耀、王小妮、林雪、廖亦武、于坚、韩东、李亚伟、海子、杨克、西川、翟永明、臧棣、周瓒、伊沙、阿翔、林珂、蓝蓝、树才、凸凹、墓草、张后、子梵梅、安琪、林忠成、道辉、汪文勒、尹丽川、任洪渊、雷平阳、郑小琼、谭五昌、发星、北塔、王学东、梁雪波、王国平、重庆子衣、朱巧玲等318位诗人的作品350多篇。

杨然在“开卷篇”《新诗语境:无限制阅读的可能》一文中指出:“怀着对中国诗歌无比虔诚的感激之心,作为一个诗人,我要首先感念前三千年所有的中国诗歌,没有它们的奠基和发展,中国新诗绝不可能凭空就走到今天,感念诗经、古逸诗、楚辞、汉赋、乐府、魏晋诗歌、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诗界革命’的清诗,它们为我们的新诗铺垫了广阔的汉语诗词基础。同时,我要感念惠特曼、泰戈尔、波德莱尔等等诗人的外国诗歌,没有它们的引进、启发和借鉴,中国新诗将会在探索旅途上徘徊更多曲折路程,更不可能突围,取得突破性发展。古代汉语诗词是土地,外国诗是空气、阳光和水,新诗凭了这些外在和内在因素,从一颗幼稚的小草成长为一片崭新的语言艺术的神奇花木。100年了,新诗开花结果,同时面临更多挑战和困惑。新诗需要发展,新诗不能止步,在这纪念新诗百年诞辰的光荣时刻,我愿与业内人士一起,勿忘共同承担新诗的继续探索和创作使命,从而去开拓更广阔的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领域,创作更丰富的各具个性与风格的当代诗歌文本。”

邛崃市教育学会诗歌研究室建立于201410月,20153月协助邛崃市文联邀请分别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和省、市作家协会会员的况璃、凸凹、王国平、刘涛、李龙炳等15诗人、编辑参加“中国第五届采茶节邛崃夹关分会场诗画名家采风活动”。201510月,诗歌研究室完成了邛崃第一册地方循环读本《中华美文.新诗读本》的编辑工作,入选73家诗人新诗作品94篇,33家诗歌赏析者文章95篇,其中包括12位“小诗人”作品,将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国家级)正式出版。诗歌研究室主任杨然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发言指出:“中国新诗就要迎来百年诞辰了。在中国新文化的进程中,新诗跟白话小说一起,起到了开拓性、创世纪的巨大历史作用,功勋卓著。”他说:“我一直在忙,一直在忙我的纪念新诗百年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编辑、出版一本《新诗百年长诗纪念专号》。这件事,已经在20144月完成了,这就《芙蓉锦江》‘新诗百年.长诗100首’纪念专号。第二件事,是站在普及中国现代诗歌教育、提升中国新诗赏析品质、品格和品味的角度,编辑、出版我们诗歌研究室的第一册地方读本,这就是《中华美文.新诗读本》。第三件事,是在新诗百年到来之际,编辑、出版一本《新诗百年纪念专号》,由成都市作家协会《芙蓉锦江》诗刊和邛崃市教育学会《百芳林》会刊联手,出一本合刊,并由我所在的邛崃市教育学会诗歌研究室具体承办。”现在,这本合刊已经问世,杨然表示“非常、非常高兴”。

 

附:《芙蓉锦江》2015年第1期(总第16期)/《百芳林》2015年第2期(总第3期)合刊/《芙蓉锦江.百芳林》2015年合刊第1“新诗百年纪念专号”)目录

 

【开卷篇】

 

新诗语境:无限制阅读的可能/杨然→6

 

【新诗百年诗选】

 

【尝试派诗选】

 

胡适的诗→43

沈尹默的诗→44

刘半农的诗→44

康白情的诗→45

梁宗岱的诗→46

刘大白的诗→46

姚蓬子的诗→46

 

【人生派诗选】

 

周作人的诗→47

朱湘的诗→47

冰心的诗→48

朱自清的诗→49

 

【创造社诗选】

 

郭沫若的诗→50

宗白华的诗→50

冯乃超的诗→51

 

【湖畔派诗选】

 

冯雪峰的诗→51

潘漠华的诗→52

汪静之的诗→52

应修人的诗→53

 

【新月派诗选】

 

梁实秋的诗→53

闻一多的诗→54

徐志摩的诗→54

林徽因的诗→55

 

【象征派诗选】

 

李金发的诗→56

穆木天的诗→56

王独清的诗→57

 

【大陆现代派诗选】

 

冯至的诗→58

戴望舒的诗→58

金克木的诗→59

施蛰存的诗→59

何其芳的诗→60

南星的诗→61

卞之琳的诗→61

林庚的诗→62

李广田的诗→63

苏金伞的诗→63

 

【七月派诗选】

 

艾青的诗→64

胡风的诗→65

杜谷的诗→65

曾卓的诗→66

绿原的诗→66

牛汉的诗→67

 

【九叶派诗选】

 

郑敏的诗→6

穆旦的诗→68

陈敬容的诗→68

杭约赫的诗→69

唐祈的诗→69

辛笛的诗→70

袁可嘉的诗→71

杜运燮的诗→71

 

【大陆新诗选】

 

臧克家的诗→72

田间的诗→73

罗寄一的诗→73

王佐良的诗→73

屠岸的诗→74

 

【台湾现代派诗选】

 

纪弦的诗→75

方思的诗→75

林泠的诗→76

羊令野的诗→76

杨唤的诗→77

郑愁予的诗→78

林亨泰的诗→78

陈克华的诗→79

 

【台湾蓝星诗群诗选】

 

覃子豪的诗   80

向明的诗→80

夏菁的诗→81

白荻的诗→82

周梦蝶的诗→82

钟鼎文的诗→83

罗门的诗→83

蓉子的诗→84

余光中的诗→84

 

【台湾创世纪诗群诗选】

 

杨牧的诗→86

张默的诗→86

痖弦的诗→87

商禽的诗→88

辛郁的诗→88

管管的诗→89

叶维廉的诗→89

洛夫的诗→90

白家华的诗→90

侯吉谅的诗→91

 

【中国现实主义诗选】

 

闻捷的诗→91

公刘的诗→92

袁水拍的诗→93

傅仇的诗→93

流沙河的诗→93

郭小川的诗→94

李瑛的诗→95

 

【海外诗选】

 

桓夫的诗→95

文晓村的诗→95

方旗的诗→97

林焕彰的诗→97

夐虹的诗→97

淡莹的诗→98

苏绍连的诗→98

张错的诗→99

非马的诗→100

吴晟的诗→100

冯青的诗→100

舒兰的诗→100

白灵的诗→101

贝岭的诗→101

梁钺的诗→102

罗青的诗→102

南子的诗→102

涂静怡的诗→103

希尼尔的诗→103

席慕蓉的诗→104

周粲的诗→104

王添源的诗→104

林彧的诗→105

 

【中国新现实主义诗选】

 

蔡其矫的诗→105

林子的诗→106

傅天琳的诗→106

李小雨的诗→107

曲有源的诗→108

邵燕祥的诗→108

叶文福的诗→109

陈所巨的诗→109

张新泉的诗→110

吉狄马加的诗→110

 

【朦胧派诗选】

 

食指的诗→112

黄翔的诗→113

顾城的诗→113

北岛的诗→115

多多的诗→116

江河的诗→117

李钢的诗→117

梁小斌的诗→118

芒克的诗→119

舒婷的诗→120

田晓青的诗→122

严力的诗→122

杨炼的诗→123

林莽的诗→124

 

【新边塞诗派诗选】

 

杨牧的诗→124

章德益的诗→125

周涛的诗→125

昌耀的诗→126

阳飏的诗→126

人邻的诗→127

 

【大学生诗派诗选】

 

叶延滨的诗→128

柯平的诗→128

毛翰的诗→129

王小妮的诗→129

潇潇的诗→130

张烨的诗→131

南野的诗→131

宋琳的诗→132

向以鲜的诗→132

伊甸的诗→133

陆忆敏的诗→133

李浔的诗→134

马铃薯兄弟的诗→134

义海的诗→135

陈先发的诗→135

林雪的诗→135

 

【第三代诗选】

 

孙文波的诗→137

廖亦武的诗→137

郑单衣的诗→138

柏桦的诗→139

于坚的诗→140

韩东的诗→140

吕德安的诗→140

钟鸣的诗→141

阿吾的诗→142

伊蕾的诗→142

 

【莽汉主义诗选】

 

李亚伟的诗→143

胡冬的诗→144

马松的诗→145

万夏的诗→145

 

【整体主义诗选】

 

石光华的诗→146

宋渠的诗→147

席永君的诗→147

吴克勤的诗→148

 

【非非主义诗选】

 

周伦佑的诗→148

小安的诗→149

杨黎的诗→149

陈小蘩的诗→150

何小竹的诗→150

刘涛的诗→151

杨春光的诗→151

吉木狼格的诗→152

蒋蓝的诗→152

梁晓明的诗→153

 

【圆明园诗派、撒娇派诗选】

 

黑大春的诗→154

雪迪的诗→154

大仙的诗→155

默默的诗→155

殷龙龙的诗→156

 

【神性写作诗选】

 

海子的诗→157

骆一禾的诗→158

戈麦的诗→158

 

【新乡土诗派诗选】

 

匡国泰的诗→159

姚振函的诗→160

陈惠芳的诗→160

 

【海上诗派、他们诗群诗选】

 

小海的诗→161

杨克的诗→161

丁当的诗→162

孟浪的诗→162

 

【知识分子写作诗选】

 

西川的诗→163

翟永明的诗→164

张枣的诗→165

欧阳江河的诗→166

王家新的诗→166

陈东东的诗→167

西渡的诗→167

哑石的诗→168

臧棣的诗→169

周瓒的诗→170

桑克的诗→171

 

【民间写作诗选】

 

马非的诗→171

侯马的诗→172

秦巴子的诗→172

伊沙的诗→173

徐江的诗→174

鲁西西的诗→174

余怒的诗→175

阿翔的诗→175

 

【现代新诗选】

 

车前子的诗→176

马丽华的诗→177

邹静之的诗→178

岛子的诗→179

林珂的诗→180

洪烛的诗→180

蓝蓝的诗→181

牛波的诗→181

唐亚平的诗→182

马知遥的诗→183

 

【第三条道路诗选】

 

马莉的诗→184

莫非的诗→184

树才的诗→185

谯达摩的诗→186

凸凹的诗→186

路也的诗→187

胡亮的诗→187

墓草的诗→188

庞清明的诗→189

愚木的诗→189

 

【网络诗选】

 

大卫的诗→190

李元胜的诗→190

小引的诗→190

林童的诗→191

刘歌的诗→191

莫卧儿的诗→191

沈河的诗→192

杨拓的诗→193

张后的诗→193

张作梗的诗→193

兰紫野萍的诗→194

子梵梅的诗→195

 

【中间代诗选】

 

岩鹰的诗→195

叶辉的诗→196

安琪的诗→196

探花的诗→197

水晶花的诗→197

 

新死亡派、灵魂写作诗选】

 

林忠成的诗→198

冉云飞的诗→199

聂作平的诗→199

林茶居的诗→200

道辉的诗→200

蒋雪峰的诗→201

李龙炳的诗→202

谷禾的诗→202

刘文旋的诗→203

汪文勤的诗→203

张选虹的诗→203

 

【荒诞派诗选】

 

祁国的诗→204

管党生的诗→204

沈浩波的诗→205

轩辕轼轲的诗→206

尹丽川的诗→206

 

【无派诗选】

 

任洪渊的诗→206

阎月君的诗→208

杨然的诗→208

陆俏梅的诗→209

沈天鸿的诗→210

乔延凤的诗→210

龚学敏的诗→210

娜夜的诗→211

雷平阳的诗→211

李轻松的诗→212

郑小琼的诗→212

 

【贵州隐态写作诗选】

 

哑默的诗→213

南鸥的诗→214

 

【丑石诗群诗选】

 

谢宜兴的诗→214

汤养宗的诗→215

 

【灵性诗歌诗选】

 

蓝野的诗→215

白连春的诗→216

 

【新江西诗派诗选】

 

谭五昌的诗→216

程维的诗→217

渭波的诗→217

邓诗鸿的诗→218

 

【独立诗群诗选】

 

发星的诗→218

梦亦非的诗→219

孙文的诗→220

 

【存在诗群诗选】

 

陶春的诗→220

刘泽球的诗→220

曾蒙的诗→221

 

【芙蓉锦江诗群诗选】

 

黄仲金的诗→221

北塔的诗→222

王学东的诗→222

梁雪波的诗→223

蒋楠的诗→223

邱绪胜的诗224

 

【新生代诗选】

 

吕叶的诗→224

王国平的诗→225

离的诗→225

水晶珠链的诗→226

张小静的诗→226

羌人六的诗→226

吾同树的诗→226

左手的诗→227

杜荣辉的诗→227

重庆子衣的诗→228

朱巧玲的诗→228

马雁的诗→229

张丹的诗→230

何欣航的诗→230

陈祉伊的诗→231

 

《芙蓉锦江》2015年第1期(总第16期)

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评定“国际最佳诗刊”

中国文化网界评定“中国十佳诗歌民刊”

主编  杨然   凸凹

副主编:王国平  周世通  黄仲金

编委:胡亮、树才、席永君、蒋蓝、朱晓剑、彭毅、李龙炳、文旦、张凤霞、胡仁泽、愚木、桃都别园、羌人六、重庆子衣、邱绪胜

邛崃市教育学会《百芳林》编委会

总编  赵江临

邛崃市教育学会诗歌研究室

主任:杨然

客座诗人:凸凹、王国平、黄仲金、周世通、席永君、蒋蓝、北塔、王学东、莫卧儿、重庆子衣、刘涛、邱绪胜、朱晓剑、李龙炳、朱巧玲、庞清明、林忠成、罗唐生、远观、陈瑞生、刘兴聪、詹义君

秘书长:康霞

本期责任编辑:杨然  康霞

封面、版式、美术设计:黄仲金

出品日期:201511




 

《博看东城》杂志2015年第11期

转存友人的一篇评论

《博看东城》杂志2015年第12期

《博看东城》杂志2016年第1期

Viewing all 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